畢業生就業時為何時常感到自身能力不足?
- This topic has 6 則回覆, 5 個參與人, and was last updated 1 month ago by 健行科技大學資工系主任 吳匡時.
正在檢視 6 則發表的回覆
正在檢視 6 則發表的回覆
許多畢業生初入職場時常感到能力不足,這反映了教育體系與就業市場之間的某種脫節。是課程設置問題?還是對職場期望過高?我們需要從多角度分析這一現象。
各位看倌怎麼看? 歡迎一起討論!!
缺乏在工作中的經驗和管理能力
學校是以學術為主,往往是以課本傳達理論和內容,與現實實務面脫節,職場上都有個邏輯覺得大學生應該什麼都會,不然讀大學來幹嘛,事實上是工作跟大學大大的不同,也就導致畢業生就業時常感到自身能力不足。
因為缺乏實戰經驗,導致他們面對真實工作時感到不自信🥹
畢業生在就業時常感到自身能力不足,這種現象可以歸因於多個因素:
一、學術與職場需求的差距:學校教育通常側重於理論知識和概念的理解,但職場要求實踐能力和即時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差距使得畢業生在進入職場時,可能感到準備不足。
二、缺乏實際經驗:許多畢業生在學期間缺乏實習或實際工作經驗,這使得他們在面對真實的工作挑戰時感到缺乏信心。
三、職場變化迅速:隨著科技和行業的快速發展,職場對員工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即使在學校學習了相關知識,畢業後可能會發現這些知識已經過時,或者需要進一步提升技能才能應對新的挑戰。
四、心理因素:畢業生往往對自己的未來感到不確定,對職場的期望和現實之間的落差也可能導致自我懷疑。他們可能擔心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應對職場的壓力和競爭。
五、過高的期望:有時,畢業生對自己的期望過高,導致他們在面對現實工作時,感到難以達到自己或他人對他們的期待。
上述因素影響了畢業生在就業時的自信心,使他們常常感到自身能力不足。想克服這些感覺,可以通過持續學習、尋求實習機會、建立職場聯繫,以及正確評估自己的能力來實現。
資管領域出現產學落差可能有3個原因:
1.「課程與實務需求有落差」:學校的課程可能更側重於資訊理論,未必能符合當前產業的實際需求,學校須克服課程與實務需求的落差。
2.「學校和業界合作不夠緊密」:若學生專業、學習領域和實習企業無法對接,就很難媒合到適合人才,學生的實習機會和實務經驗不足,進而造成學用落差,如學生主要學java,但產學合作的企業卻要python的人,就會對不上。
3.「資訊產業快速變化」:新資訊技術和工具不斷湧現,常常學校課程或學生著重某些技能,等畢業之後業界要的人才又轉向,就會無法對接,如產業每年需要的人力都不同,可能去年要會寫程式的人才,今年改要巨量資料人才,若學校的課程無法及時更新,學生可能在畢業時落後於產業趨勢,還有不同的企業對資訊管理專業的需求可能各不相同,導致畢業生在尋找工作時,發現自身技能與某些產業的需求不完全符合。建議學生必須持續學習以縮短與業界的落差,並透過實習增加實戰經驗,才能應變產業變化。
畢業生就業時常感到自身能力不足,這個問題是十直存在的,其成因有許多面向,如學校課程無法快速應變、學生自信心不足、廠商要求太高、大環境不佳及無法適才適所等。
就學校端可進行的方面,敝校可提供一點小意見。健行科大定位為: 結合產業發展之實務就業型大學,教育目標是:培育具專業知能、人文素養與創意創新能力之社會中堅人才。
在定位為就業型大學下,健行資工結合產業需求,輔導學生儘量於大三修完大學四年的課程,大四到業界實習,實習有薪水也算學分,合作的業者也多是國內知名大廠。經多年執行,這樣的媒合是正向的。廠商與學生花了一年時間磨合,故許多學生在實習後畢業就直接被留用,形成產學無縫接軌,這樣的運行就能減少畢業生就業時常感到自身能力不足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