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砍稅、AI洗牌、特斯拉暗潮洶湧:科技業正走進一場大轉折?|專家論點【朱楚文】
作者:朱楚文(IC之音竹科廣播《科技領航家》主持人)
美國史上最大規模的減稅政策「大而美法案」,近日正式獲得國會通過。這項由川普力推的法案,雖然爭議不斷,卻也被視為推動企業回流、強化美國競爭力的重要手段。根據規劃,未來十年的美國國債,將因此增加三兆到四兆美元,加上企業減稅、同時刪除部分社福措施,導致財政壓力與社會不平等雙雙升高,引發外界高度關注。

在《科技領航家》節目中,我訪談了 JC 財經觀點的Jenny,她特別指出:這項法案對企業端確實是利多、稅負減輕,將讓不少科技與製造企業更有資源進行創新投資。然而,當低收入民眾面臨社福縮水、實質收入未明顯成長,消費市場的購買力將成為一個隱憂。企業省下來的錢能否真正轉化為經濟動能,關鍵還是在「消費端能不能撐得起來」。事實上,近期美國初領失業金人數雖然略為回落,但仍處多年高點;失業率穩定在 4.1%,雖低於預期,卻隱含企業用人態度轉趨保守。像微軟近期裁員 9000 人,表面理由是為 AI 轉型鋪路,背後其實是整個科技產業進入「AI 重整期」的開始。
延伸閱讀:微軟開鍘!Xbox遊戲部門大規模裁員 9100人恐丟飯碗
首批關稅通知為何沒臺灣?川普正式延後寬限期至8/1
Jenny 認為,這股趨勢才剛開始。未來將會看到更多企業縮減人力、重新分配薪資結構。以 Netflix 為例,雖然裁員,但卻提高留下來的核心員工薪資,因為這些人懂得運用 AI,一個人能當多人用,成為企業效率升級的關鍵。AI 對實體產業的衝擊也正在加劇,例如Amazon 的倉儲機器人數量已突破百萬台,人機佔比即將翻轉,象徵自動化取代人力的浪潮加速到來。
如果觀察科技巨頭的整體佈局:
- 輝達穩坐 AI 晶片霸主地位,從 CUDA 平台到整合式AI伺服器系統,持續拓展橫跨醫療、製造、金融等產業的應用場景;
- Apple在 AI 的佈局相對保守,雲端服務、摺疊機等消息頻傳,卻遲遲未見重大突破;
- Google擁有強大 AI 技術實力,卻也面臨 GPT 可能取代搜尋引擎的挑戰,同時承受歐盟反壟斷的壓力。
而最令人擔憂的,則是特斯拉。馬斯克與川普之間的緊張關係引發外界疑慮,甚至有報導指出,大而美法案可能讓特斯拉損失高達 20 億美元。另一方面,原本備受期待的人型機器人 Optimus 面臨生產喊卡;馬斯克更成立「美國黨」與川普抗衡,政治干擾與產業風險交織,讓特斯拉的未來蒙上一層陰影。
Jenny 直言,馬斯克若真挑戰川普,形同「球員對抗裁判」,結果難以樂觀,也可能進一步削弱市場對他的信任感。整體而言,「大而美法案」所揭示的,不只是減稅與財政的調整,更是一次關於科技結構、產業格局與人才價值的全面重構。當政策巨變與技術轉型同時發生,真正站穩腳步的,不是跑得最快的人,而是看得最遠的那群人。川普的大而美法案,正在重新定義美國的經濟路線;AI 浪潮,也正在重塑全球科技版圖。在這個交界點上,企業要的不是更多人,而是更能創造價值的人;個人要做的,也不再是努力跟上,而是判斷方向、優化工具、重新定位。
整體來看,大而美法案的推動。勢必會重塑美國財政與產業結構,也讓科技業進入新一輪人才淘汰與價值重構,你,準備好了嗎?
瀏覽 109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