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四技申請入學看科技大學招生挑戰與契機:培育科技人才、銜接產業需求的新思維|專家論點【郭啟全】
作者:郭啟全(明志科技大學 機械工程系暨機械與機電工程研究所 教授、明志科技大學 智慧醫療研究中心 教授、長庚大學 機械工程學系 合聘教授、明志科技大學 可靠度工程研究中心 教授)
四技申請入學由技專校院招生委員會聯合會主辦,是專為高中生設計的重要入學管道,亦是臺灣科技大學培養專業人才的關鍵途徑。科技大學學生不僅具備紮實的理論基礎,更透過實務導向的課程與產學合作經驗,展現出強大的職場即戰力。這樣的人才特質與臺灣產業界高度契合,使得科技大學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更受青睞,並在智慧製造、綠色能源、人工智慧應用等新興產業中發揮影響力。以明志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為例,其在四技申請入學中提供精密機械、光機電及車輛工程三大組別,共計12個名額。這樣的招生設計,反映出學系對不同專業領域的重視,亦呼應臺灣製造業與科技產業的多元需求。精密機械組著重於高階製造與自動化技術,光機電組則強調跨領域整合與智慧機械的應用,車輛組則聚焦於電動車與智慧移動解決方案。這些組別的設立,不僅有助於培養符合產業需求的專業人才,也象徵科技大學在科技生態體系中的關鍵角色,透過教育與研究持續為臺灣產業升級注入新動能。

本系申請入學的三個組別雖然招生率均達到100%,但根據本校招生組提供的資料,經過仔細分析後,筆者發現精密機械組、光機電組以及車輛組的完成報名與繳費人數分別為16名、21名和16名。精密機械組:正取報到人數2名、正取放棄或未報到人數3名、備取報到人數3名、備取放棄人數7名,以及備取等待遞補1名。光機電組:正取報到人數2名、正取放棄或未報到人數1名、備取報到人數1名、備取放棄人數7名,以及備取等待遞補10名。車輛組:正取報到人數1名、正取放棄或未報到人數3名、備取報到人數3名、備取放棄人數8名,以及備取等待遞補1名。許多放棄本系精密機械組的學生選擇了其他學校的電機工程系、航空機械系等,這些學校包括龍華科技大學、朝陽科技大學、亞東科技大學、淡江大學、文化大學、銘傳大學、東南科技大學、大同大學等。僅有少部分學生選擇考分科測驗。
同樣地,放棄本系光機電組的學生選擇了其他學校的海事資訊科技系、財政稅務系、智慧自動化工程系、電機工程系、航空機械系等,這些學校包括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德明財經科技大學、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國立勤益科技大學、逢甲大學、大同大學、龍華科技大學、朝陽科技大學、亞東科技大學、淡江大學、文化大學、銘傳大學等。僅有少部分學生選擇考分科測驗。放棄車輛組的學生則選擇了其他學校的車輛工程系、財政稅務系、智慧自動化工程系、電機工程系、航空機械系等,這些學校包括亞東科技大學、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國立聯合大學、大葉大學、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國立勤益科技大學、逢甲大學、龍華科技大學等。僅有少部分學生選擇考分科測驗。圖1為明志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大學部三組之特色。
為了確保三個組別的招生率能夠持續維持在100%,未來的招生策略應從教育與產業的長期發展視角加以規劃。首先,強化學系的特色與優勢,是培育科技人才的重要基礎。課程設計中可進一步融入新工程教育理念,並引入更多具備產業實務經驗的業師授課,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即可接觸真實的產業案例,縮短學用落差,進而提升人才的即戰力。其次,改進招生宣傳模式,不僅透過社交媒體與校園開放日活動強化對高中生的吸引力,更可透過校友與家長交流會建立信任感,讓外界更清楚科技大學在科技生態中的價值角色。
此舉不僅提升學校能見度,也能凸顯其對產業人才鏈的貢獻。第三,獎學金與助學金制度的多元化,能有效降低學生的經濟負擔,進一步吸引優秀學生就讀,並避免因經濟因素流失潛在的科技人才。這不僅是教育公平的落實,也能強化臺灣科技大學在國家人才培育體系中的戰略地位。最後,增強就業輔導與支持,透過擴展校友網絡與深化產學合作,不僅能提升畢業生的就業率與職涯發展成就,也能形成正向循環,進一步提升學校品牌價值。此一策略不僅呼應科技產業對高階技術人才的需求,更有助於健全臺灣科技生態的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