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生比美國多2小時課、無課外活動 將培育更多AI人才?

記者鄧天心/綜合報導

在美中科技與AI競賽升溫之際,教育現場成為新的較勁舞台。中國中小學平均每日上課時數比美國多近2小時,課程以學科密集與標準化見長,課外活動占比相對偏低,但這套模式被認為是未來人才競爭的關鍵變數。

中國學童每天學校生活長達7.5至14小時,遠超美國6至8小時,以語文、數理、理化、外語為主的主科教學為核心,學生分組、分級、分流,全年課期密集,寒暑假時間僅175天,相比美國多出20%,學業壓力可見一斑。

5c4ff02a deac 409f 84f0 d29000dcd1a4
中國中小學平均每日上課時數比美國多近2小時,課程以學科密集與標準化見長,課外活動占比相對偏低,但這套模式被認為是未來人才競爭的關鍵變數。(圖/AI生成)

延伸閱讀:

挑戰蘋果!Google推「Private AI Compute」 新AI雲端基礎設施登場

中國校園社團、體育、文藝類活動參與率遠低於美國,政策雖鼓勵「核心素養」提升,但升學考試仍是主場,美國則強調全人教育,鼓勵探索、創意與個人興趣發展,差異形成鮮明對比。​

隨著國家級AI教育普及政策,中國在中小學導入人工智慧基礎課程,確立「全民培育」方向,美國則偏好精英化、興趣驅動、民主分散路線,但中國結構化培育能迅速形成大規模科技人才庫,可能為AI產業爭霸帶來制度性優勢。​

中國自2017年起,由國家主導推動AI教育進入中小學並整合大學、產業基地。相比美國的市場化、個人興趣驅動,中國操作以「普及性、系統性」為方針,讓全國學童都能接受基礎AI知能教育。

美中的教育路徑在「深厚基礎」與「創新多元」之間形成張力,中國模式有助於培養大量基礎紮實的理工與工程型人才,美國模式則以高度自主與跨域實作激發創新。兩者優劣並存,短長互補。

儘管中國制度能迅速培養大批基礎AI人才,也面臨學童壓力及創意、個性發展受限的批評,而美國教育主張激發創新思考,「深厚基礎 vs. 創意多元」的競爭,在全球AI競賽中形成不同戰略優勢,不過隨AI賽局加速、人才爭奪成為新國力指標,兩大教育體系的長短與策略,正影響全球科技競爭格局,也將左右下一代的創新能力與競爭實力。​

資料來源:AOL.comFortune

Loading

在 Google News 上追蹤我們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