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涯領航】科技業的「核心魔術師」 材料系學生如何掌控創新命脈?
媒體中心/台北報導
在半導體、顯示器、電動車與綠色能源等高科技產業的激烈競爭中,有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材料系)專業背景的工程師,扮演著不可或缺的「核心魔術師」角色。所有的技術突破,從微小的奈米級晶片到高效能的固態電池,其本質都根植於新材料的發現、設計與製備。
然而,面對產業對「智慧化」和「極限製程」的要求,現代科技業所需的材料人才,已非過去單純的「實驗室研究者」。材料系畢業生必須認知到傳統與現代專業人才的差異,將自身的材料底蘊與跨域技能結合,才能在科技浪潮中創造高價值。

技能轉型:傳統與現代材料人才的界線
材料系本身就是一個跨領域學科,研究材料的製程、結構、性質與應用之間的關係,並將物理、化學等基礎科學應用於工程領域,以開發和改良各種材料。只是相較於傳統材料系培育的重點在於材料科學基礎、三大材料領域、材料製程技術等面向,現在科技業更需要的是從「材料本體」走向「材料與製程之間的系統整合」。
根據工研院材料與化工研究所年度報告,科技業對材料工程師的最新需求,包含數據分析與統計能力、熟悉量測儀器資料處理(XRD、SEM、TEM 等),以及能與化學、電機、機械、半導體製程工程師跨部門協作。此外,經濟部產業技術司的「淨零材料趨勢調查」也可發現,現在企業更重視可回收材料、低碳製程,以及永續材料開發。
這些都是傳統材料系較少著墨,但現今科技製造不可或缺的新能力。
畢業前超前部署:鎖定「計算」與「製程」的整合
材料系學生若想順利進入半導體或高階製造業,應在大學期間鎖定幾項核心技能進行準備。
- 深入微觀製程與電子元件知識
半導體是材料系畢業生最熱門的去向。重視修習與電子、電機相關的固態電子學、半導體元件物理。深入了解薄膜、蝕刻、擴散等半導體核心製程技術。
- 強化計算與數據科學能力
計算材料學和材料資訊學是未來研發的趨勢。跨領域修習程式設計(Python, C++)、數據分析,以及計算機科學入門課程。學習運用密度泛函理論(DFT)等第一性原理計算軟體,來預測新材料的性質。
- 累積業界實習與專案經驗
在學期間進入半導體廠、高階電子零組件廠的材料或製程部門實習,能有效銜接學術與工業級的製程要求。
材料系獨有優勢:科技業的「結構-性質」專家
即使畢業前沒有特別規劃,材料系的核心訓練仍賦予畢業生難以取代的優勢。
「結構-性質-製程-性能」的系統性思維:材料系學生是少數能夠從原子排列結構一路追蹤到宏觀材料性能,並理解製程對結構影響的專業人才。這種系統化的邏輯,是解決製程良率問題和開發高可靠性產品的關鍵。
跨領域溝通的橋樑:材料人既懂化學反應(如濕蝕刻),又懂物理特性(如電性、光性),還懂工程製程(如熱處理)。這使得他們能作為化學家、物理學家、電機工程師之間的溝通橋樑,在跨部門專案中發揮整合協調作用。
缺陷與可靠度分析:材料系畢業生對材料的疲勞、斷裂、腐蝕等失效機制有深入了解,使其在產品的品質工程(QE)與可靠度工程(Reliability Engineering)領域,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
1111職涯專家陳坤平指出,現在企業最重視的已經不是材料背景本身,而是這個人才是否具備「將量測數據轉化為解決方案的能力」,因此材料系學生想要脫穎而出,應將自己定位為「能夠利用數據加速材料開發」的創新者,強調自己是如何運用材料資訊學來設計新型電極,或是如何利用製程分析來提升薄膜的穩定性,證明自己具備將材料底蘊與現代計算工具結合的能力,就是掌握未來科技趨勢的關鍵人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