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押寶AGI、中國注重應用 兩強AI勢力如何對決?
記者鄧天心/綜合報導
AI產業全球競速的當下,美國與中國正選擇截然不同的發展路線,美國矽谷企業與政府將焦點放在突破「人工通用智慧(AGI)」極限,目標要用超級AI改寫全球競爭規則;中國則強調AI技術的實際應用落地,藉國家資源整合與開源策略,讓智慧科技深入各行各業,並加速全球布局。
美國近年來不斷追加AI研發預算,科技巨頭如Meta、Google、OpenAI爭相投入AGI開發,盼藉此確立全球領導地位與軍事優勢,甚至瞄準醫療、氣候與自動化辦公等領域突破,政府層級亦動員「AI曼哈頓計畫」規模資源,誓要領先中國。
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近年鮮少提及AGI,轉而要求產業「務實落地」,將AI技術應用到實際場景,提升產業效率與社會運轉,這種「應用導向」戰略讓中國的AI快速滲透農業、醫療、製造、城市治理等傳統產業與民生領域,成為經濟升級的重要推手。

延伸閱讀:
OpenAI發表新的語音AI「GPT-Realtime」 零延遲、情感更豐富
2025年初,中國中央政府宣布設立84億美元的AI投資基金,地方政府、國有銀行亦配套資金與政策,推動「AI+」城市發展計畫,目標是在2030年前全面賦能經濟各領域。同步大力支持開源AI模型,讓企業與開發者能低成本取得技術,迅速開發商轉產品,此舉不僅壓低產業進入門檻,更讓中國AI應用加速席捲全球市場,並促使矽谷調整策略、跟進開源。
此模式某種程度也源於美國對中國的半導體出口管制,使中國企業難以在AI基礎模型訓練規模上與美國巨頭正面競爭,因此轉向應用落地與開源生態,建構國產替代與自有供應鏈。
以雄安新區為例,當地政府運用本土新創DeepSeek的農業AI,指導農民選種、病蟲害防治、氣象預報,甚至警力調度與政府熱線服務均導入AI自動分派與分析。清華大學則推動AI醫院,虛擬醫生輔助醫師判讀醫療數據,提升診療效率與準確性。
產業端方面,汽車黑燈工廠、紡織自動化檢測、物流優化等實際場景,都已見到AI深度整合。中國AI正從晶片、算力中心、基礎模型到應用形成完整生態鏈,試圖降低對美國技術的依賴。
最新第三方評測顯示,中國前沿AI模型已將與美國的技術差距縮小至三個月內,DeepSeek、阿里巴巴等企業模型在某些領域表現已追上國際水準。但美國學界與產業智庫仍普遍認為,美國在基礎研究、多元教育體系、全球創新網絡等方面保有優勢,這些都是AI長期競爭的關鍵。
專家分析,中國的策略是「讓美國承擔前沿探索的成本,自己專注於優化落地與快速跟進」,這種務實路線在資源有限下能發揮最大效益。但中國部分企業如DeepSeek、阿里巴巴並未完全放棄AGI長期目標,只是官方對AGI的發展會更為審慎,以維護社會穩定與政權安全。
美國前Google執行長施密特等科技領袖近期也呼籲,若過度執著AGI而忽略實際應用,美國恐在產業落地競爭中落後中國。
中國的目標是透過AI全面賦能經濟轉型,加速建設智算中心、推動「東數西算」工程,構建全國一體化算力網,並持續強化基礎軟硬體國產化,打造自主可控的AI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