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半導體產業急起直追 產能占全球一成、拚2030自主自足

記者黃仁杰/編譯

中國半導體產業正快速擴張,縮小產能與市占差距。根據外媒分析,中國晶片產能占全球比重已達 10%,在國家補貼與供應鏈投資推動下,預計 2027 至 2028 年間有望達成製造自給自足,雖仍落後台韓兩到三年技術差距,但規模與速度已令國際關注。

半導體、晶片
根據外媒分析,中國晶片產能占全球比重已達 10%,在國家補貼與供應鏈投資推動下,預計 2027 至 2028 年間有望達成製造自給自足。(圖/科技島資料照)

從「電子代工王國」到晶片追趕者

自 2001 年加入 WTO 以來,中國已躍升為全球電子產品製造重鎮,2010 年代初期便轉為貿易順差國。不過,晶片消耗長期高於自製能力——截至 2019 年,中國半導體消費量占全球約三成,但自產率僅約一成。

美中貿易戰後,美國對中國企業(如華為)實施先進晶片與設備出口管制,中國遂加速建立封測、晶圓代工與材料供應體系。到 2023 年,中國對全球半導體製造設備需求已占 30% 以上,成為拉動全球設備市場的主力。

產能超前、營收仍落後 自主之路進展不均

截至 2024 年,中國晶片製造產能已超過國內需求的 112%,預計到 2030 年將達 150%。

但若以企業營收衡量,差距仍大:中國業者僅能滿足 35% 國內需求、22% 區域銷售,到 2030 年預估分別提升至約 70% 與 50%。這顯示產能擴張雖迅猛,但全球競爭力與品牌價值仍需時間追趕。

整體而言,中國晶片設計與製造企業營收預計以 年複合成長率 15.7% 成長,2030 年上看 1,000 億美元。在封測、代工與設備領域,中國廠商的市占率將明顯提升,國家資金與市場規模形成推進力,但國際競爭力仍取決於技術創新與良率提升。

技術仍落後台韓兩到三年 EUV成關鍵瓶頸

雖然中國在產能上即將達到自給,但在製程技術仍落後台積電與三星約兩至三年。

目前中國晶片多採「大晶粒、多晶片堆疊」的替代設計,以彌補較低的電晶體密度,並持續在成熟製程大量擴產。能否在 極紫外光(EUV)微影技術 上取得突破,將決定其能否邁入全球領先行列。

分析指出,中國晶片業正處於「規模擴張」與「創新轉型」的十字路口。現階段的策略仍以複製與優化為主,真正的技術創新時代,可能要等到2030年之後才會展開。

來源:yolegroup

Loading

在 Google News 上追蹤我們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