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所不是一張學歷證明,而是一場人才養成的修練場|專家論點【郭啟全】

作者:郭啟全(明志科技大學 機械工程系暨機械與機電工程研究所 教授、明志科技大學 智慧醫療研究中心 教授、長庚大學 機械工程學系 合聘教授、明志科技大學 可靠度工程研究中心 教授)

在指導研究生的過程中筆者常強調:「攻讀研究所,是驗證自己是否具備成為優秀科技人才潛力的最佳契機。」此言並非譁眾取寵,而是源自筆者長期觀察科技產業與高等教育環境後的深刻體悟。在這個快速變遷與知識密集的時代,研究所教育的價值,已遠超越學歷的象徵,更是訓練獨立思考、思維能力、邏輯架構、培養時間管理能力以及提升問題解決素養的重要歷程。研究所階段的訓練,不僅使學生學會面對研究議題的挑戰,更進一步引導其養成系統化思考與獨立判斷的能力。此一過程,有助於學生建立迎向未來職涯與人生抉擇時所需的關鍵能力。

許多具備潛力的大學畢業生,在生涯轉捩點時,常會思考是否應繼續攻讀碩士班,而此一決策往往對其未來發展產生深遠影響。筆者近期赴新加坡國際會議展覽中心(Suntec Singapore Convention & Exhibition Centre),參加2025年材料先進技術國際研討會(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terials for Advanced Technologies, ICMAT 2025),期間觀察到新加坡在科技人才培育上的蓬勃成果。會場中聚集來自全球的研究生(postgraduate)、研究學者以及研究人員,展現高度的學術能量與技術創新潛力,進一步印證當代研究生對於國家競爭力與科技發展的重要性。

P2
筆者赴新加坡國際會議展覽中心(Suntec Singapore Convention & Exhibition Centre)參加2025材料先進技術國際研討會(圖片來源: https://icmat2025.mrs.org.sg/)

從成本效益的角度來看,碩士班的「投資報酬率」其實非常高。就學時間,研究生可以獲得深度探索一個領域的機會,更能從中建立系統性的知識結構與研究能力。在研究所期間累積的研究歷程,不只是為了論文成果,更是一次自我能力的全面升級。這一些軟實力與硬實力,無論是在未來進入科技產業,或是投身跨領域職涯,都能帶來高度的應用價值。研究所訓練的精髓,並不僅限於做實驗或完成論文。真正重要的是,研究生在這段期間所養成的做事邏輯、思辨能力與時間管理能力。

研究訓練的過程中,研究生需要學會如何處理複雜問題,如何找到關鍵變數並設計合理的實驗流程;也要學會如何在有限資源、時程緊湊的情境下,維持研究品質,並持續產出有效成果。這一些訓練過程,是對邏輯、效率與品質的三重挑戰,也是一場時間與自律的訓練。在研究所階段,學生會發現,問題不會等人,進度不會自己完成,資料不會自動產生,更遑論實驗失敗會自動修正。所有的研究進度,都需要靠研究生設計流程、找資源、解錯誤。這一些能力,也正是企業界在招募科技人才時最看重的素質之一。

許多人將研究所的「口試」視為學業的終點,但筆者始終認為,答辯的形式並不是重點,真正該思考的是這一段研究歷程中,你究竟學到了什麼?這一些學到的知識與技能,能夠陪伴你多久?研究所不是一場為了取得學位的競賽,而是一段訓練自我、擴展格局的旅程。更重要的是,研究所教育常常也是一場「人生課題」的練習。當研究進度受阻、實驗結果不如預期結果以及投稿被拒絕,研究生學會了怎麼面對挫折;當資料雜亂無章、假設無法驗證時,研究生學會了怎麼抽絲剝繭;當時間壓力來襲、資源不足時,研究生學會了怎麼做出最佳決策。這些情境的背後,其實正是未來人生與職場所會面對的真實挑戰。換句話說,研究所不只訓練你的知識能力,也同時訓練你對不確定性的應對能力。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臺灣正處於一個科技升級與產業轉型的關鍵階段。人工智慧、半導體、綠能、生醫、材料….等領域皆迫切需要能夠獨立思考、解決問題、具備跨域視野的科技人才。而這一些關鍵能力,很大一部分都能透過研究所教育來培養。

因此,筆者常常鼓勵有志於在科技領域發展的大學生,不妨將研究所視為一場有價值的投資,一場讓自己更加成熟與堅定的修練。研究所學到的東西,也許不會立刻轉化為薪資紅利,但它會悄悄地內化成你的思考方式、做事風格與人生態度,成為你未來在職場與社會中持續前行的底氣與力量。

Loading

在 Google News 上追蹤我們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