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團隊科研火箭「AfterLight 1」旭海執行飛試
記者黃仁杰/台北報導
國立成功大學航太系「燃燒與推進實驗室」協同太空推進研究社(ISP)首次執行國家太空中心(TASA)科研火箭研發計畫,研製AfterLight 1科研火箭,22日6時30分於國科會所屬旭海科研火箭發射場發射升空,火箭推進6秒,總共飛行時間60秒、射高761公尺。AfterLight 1計畫主持人、成大航太系副主任吳志勇表示,雖受限風速降低仰角,飛行軌跡與預期不完全相符,但航電系統已完整紀錄飛行資料,團隊回校後將會集合參數進行分析,取得寶貴經驗。

AfterLight 1計畫2024年啟動,團隊成員近30位學生。AfterLight 1長度210公分,直徑16公分,設計最大射高1公里、載重4公斤。箭身採用玻璃纖維複合材料,使用固態燃料並配備有降落傘。任務目的為累積團隊發射經驗、建立完善工程架構、培養工程倫理,並取得實際飛行數據與模擬結果比對分析。
吳志勇說明,當時旭海科研火箭發射場風速為7-8公尺/秒,配合風速調整火箭發射仰角,從原本規劃的80度降低為75度,射高從原本預計的最高1公里降為761公尺,原設計於濺落前脫節回收酬載段未啟動,但航電系統完整接收到飛行高度、速度、加速度等數據,後續結合環境參數回校分析,作為後續火箭任務參考。
成大機械系四年級、AfterLight 1安全指揮官游鈞閎表示,AfterLight 1的設計為兩節式火箭,原預計飛行至最高點後,鼻錐開啟彈出降落傘,並於濺落前脫節,拋棄密度較高的發動機段,使酬載段能更容易浮於海面以利回收。雖然今日脫節設計並未完整啟動進行驗證,但這次火箭研製經驗讓整個團隊在協作能力與工程能力培養有很大的幫助。
游鈞閎分享,AfterLight 1大部分成員來自太空推進研究社(ISP),社團成員涵蓋航太、機械、物理、電機、資訊工程等科系學生,分為推進、航電、結構三個組別,以平均每週6至8小時的社團時間準備任務。社團已在規劃不同的火箭設計,將持續進行研究。
TASA表示,為培養運載火箭研發人才,持續落實國科會政策,透過委由學研界執行科研火箭計畫提升學界研製火箭能力、並進行人才培育。太空產業近年蓬勃發展,太空產業鏈包含衛星製造、太空運輸、地面設備、衛星資料應用四大領域。為補足台灣太空產業鏈中「太空運輸」的缺口,TASA也已在行政院國科會的政策支持下,啟動入軌火箭研製計畫。
為使國內學研界有合法安全的火箭發射場域,國科會於屏東旭海設置的「短期科研探空火箭發射場域」,由TASA辦理審查使用申請及營運管理。啟用以來,成為台灣科研火箭的主要試驗場域。該場域至今已提供11次科研探空火箭發射。包含陽明交大HTTP-3A S2、Asfaloth、SSTO、Asfaloth-2025,淡江大學「淡江一型」、Jessie、Polaris、逢甲大學的SHSR-Aero1、SHSR-Aero2,成功大學兩節式混合火箭及本次的AfterLight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