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就業陷「低聘用、低解僱」惡性循環 七國增長疲弱
記者林育如/編譯
近來全球主要經濟體的勞動力市場出現了一種「低聘用、低解僱」(low‑hire, low‑fire)的怪現象:企業既不頻繁擴張團隊,也不大動員做大規模裁員。根據《Financial Times》報導,截至今年 7 月,美國就業的年化增長率僅有 0.5%,而其他 G7 國家也只有 0.4%。

這樣的「僵局」背後,其實有不少企業的戰略思維正在轉變:在貿易摩擦、稅收政策變動加上人工智慧(AI)衝擊的三重不確定性下,企業對人力資源採取更保守策略。他們不願冒險大規模招聘,但也不願「浪費」已有員工,寧可保持現有團隊穩定。
為什麼企業不裁人?一部分原因是因為 AI 的存在。公司領導層擔心的是:如果裁掉人,未來 AI 需求和人才重組可能反過來讓公司高人力成本重回。於是,與其解僱,他們更願意讓團隊原地「撐著」,只是在新職缺上放慢腳步。這種策略在短期內確保了成本可控,但也讓許多年輕、新鮮血液難以進入市場。
另一方面,對員工來說,這其實是雙刃劍。一方面,他們安心,不怕突然被大規模裁員;但另一方面,晉升或進入職場的機會變少,新職位創造放緩,加上轉職意願也因此被壓抑。特別是對剛踏入職場的年輕人來說,進入門檻變高。
延伸閱讀:
職場新世代遭批?專家替Z世代正名:不是懶 是智慧選擇
Z 世代面臨「就業末日」警告:全球企業把錢砸進AI 卻少招新人
東京推四天工作週拚生育率 上班族有望迎三天週末
經濟學家指出,這樣的勞動市場僵局,長期下去可能抑制經濟活力。職場流動性若過低,不僅壓抑創新,也可能造成技能與人才結構的錯配。未來企業若希望打破這種循環,或許需要更積極地思考如何在 AI 技術與人才管理之間取得平衡:既善用科技,也創造合理的人才循環機制。
總之,目前全球大企業正在用「穩步不穩」的方式過冬:招聘動作變慢,但也不輕易裁人。勞動市場看似安全,其實暗藏結構性風險,無論是企業還是年輕求職者,都該警覺這個「低聘低解」時代是否正在重塑職場規則。
資料來源:Financial Times、The Financial Expres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