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涯領航】通訊系人才如何成為5G/6G與AIoT的領航員?
媒體中心/台北報導
隨著AI、雲端、大資料與5G/6G等技術快速演進,在物聯網(IoT)、自駕車、衛星通訊的萬物互聯時代,通訊工程學系(通訊系)的學生掌握著連接世界的關鍵技術,一直都是是科技業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力量。根據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推估,台灣科技業針對具備跨領域和資通訊數位能力的高階人才,到2030年將有約8.3萬的人才缺口,顯示出人才市場上對資通訊人才的需求迫切。
然而,隨著通訊技術與軟體、晶片的深度融合,現代科技業對通訊人才的需求已經從過去單純的「訊號傳輸專家」,偏重電路、訊號、電磁與通訊協定的專業,逐步轉向要能夠掌握軟體、資料底層理論,並具備軟硬體整合能力的系統架構師,許多企業徵才對「能把技術轉化成產品或服務」的人才需求持續攀升,這對通訊背景的學生既是挑戰,也是一個機會。

核心轉變:傳統與現代通訊人才的差異
傳統通訊系的課程與訓練,著重在通訊原理、電路、數位/類比訊號處理、電磁波、射頻(RF)電路設計與獨立通訊網路的建構,這些基礎是通訊的基石,對於設計通訊協定、射頻或無線系統,以及硬體實作非常關鍵。
只不過,現代科技業需要的通訊人才,更重視軟體開發、資料分析、機器學習應用、雲端部署與系統整合能力。企業期待工程師不只會做單一模組,還能跨領域了解產品生態、快速實作原型並與資料與軟體團隊協同,需要的人才是能夠在數位層面應用複雜的演算法,以實現高效能、低延遲、高可靠度通訊的「通訊演算法工程師」 或 「通訊晶片設計師」。
畢業前:鎖定「訊號」與「晶片」的交集
通訊系學生若想順利進入晶片設計、網路設備或AIoT領域,應在大學期間鎖定以下核心技能進行準備。
- 強化數位訊號處理與程式能力
數位領域的掌握是通訊人才升級的關鍵。
核心課程深化:重視數位訊號處理(DSP)、編碼理論、計算機網路等課程。這是通訊晶片設計、演算法開發的基礎。
程式實務:熟練使用 Python 進行數據模擬與演算法驗證,並掌握C/C++應用於韌體開發或嵌入式系統。
- 跨領域選課與晶片設計基礎
通訊技術的實現高度依賴於晶片硬體的承載。
跨領域課程建議:修習電機系的數位IC設計(Digital IC Design)、VLSI 概論,或資工系的資料結構與演算法。這能幫助通訊系學生轉型為高薪的通訊晶片設計(如基帶 BBU/DU)工程師。
實戰經驗:參與通訊系統建模或晶片設計相關的專題研究,並積極參加如TCC(台灣通訊學會) 舉辦的相關研討會或競賽,了解業界前沿技術。
通訊系獨有優勢:底層理論與系統思維
即使沒有特別規劃,通訊系的核心訓練仍賦予畢業生進入科技業的強大優勢。
- 訊號處理的深厚功力:通訊系學生對濾波器設計、雜訊抑制等底層理論有紮實的理解。這使得他們在處理高複雜度的感測器數據、高頻訊號或影像壓縮時,能夠設計出最優化且可靠的演算法,這是純資工背景人才難以匹敵的。
- 網路架構的宏觀視野:通訊系訓練涵蓋網路的七層協議(OSI Model),讓畢業生能夠從底層實體層到應用層進行系統性的分析和問題排查。這種對整個網路架構的宏觀掌控力,在網路安全、雲端運算架構或大型系統整合中至關重要。
- 無線傳輸的專家:對於電磁波、天線、射頻傳輸等知識的掌握,使通訊人才在無線充電、IoT 模組設計、WiFi/藍牙等無線技術產品開發中擁有核心發言權。
大學網執行長胡志斌表示,通訊系的訓練是進入科技業的一張強力門票,但在AI與軟體驅動的今天,能否把基礎能力轉化為「可落地的產品能力」決定了職涯走向,但是想要在眾多求職者當中脫穎而出,通訊系學生應將自己定位為「通訊演算法的實踐者」,強調自己能夠在底層理論、演算法優化與硬體實現之間建立連結,才會是高階通訊技術研發的頂尖人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