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報紙童工到華爾街傳奇 「股神」巴菲特的投資與信念之路
記者孫敬/整理報導
在2025年5月3日的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年度股東大會上,94歲的股神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宣布,將於今年底正式卸下執行長職務,由現年62歲、負責公司非保險業務的副董事長葛瑞格·阿貝爾(Gregory Abel)接任。儘管退下第一線,巴菲特表示,將繼續擔任公司董事長,並強調自己會在關鍵時刻擔任顧問角色。
巴菲特自1965年起執掌波克夏60年,將公司從破產邊緣,拉拔至市值1.10兆美元(截稿前數據),成為華爾街永遠的傳奇人物,其獨特的投資眼光早已成為許多人心中的榜樣。然而,回顧他的一生,巴菲特卻自嘲波克夏是他「有史以來買過最愚蠢的股票」,每次股東會面前的可口可樂,又為什麼成為他最成功的投資?
延伸閱讀:巴菲特教兒子的12堂必修課都在這本書!濃縮股神之子的「逆向思考」策略

少時打工、買股票、買農地,巴菲特做中學累積商業敏感度
1930年8月30日,巴菲特出生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是家中三個孩子中唯一的男生。自小就展現出濃厚的商業興趣,7歲時從圖書館借來《One Thousand Ways to Make $1000》,還在祖父的雜貨店幫忙,挨家挨戶販售口香糖、週刊與可口可樂,開始累積自己的第一桶金。
11歲那年,他用儲蓄買下人生第一支股票:天然氣公司Cities Service的3股股份;14歲時更購入40英畝土地出租給農夫,並完成首次報稅;高中時期,他每天清晨4點起床出門配送《華盛頓郵報》,月收入高達175美元,這些經驗默默培養他對金錢的敏感度及投資興趣。

投資之路的啟蒙恩師:班傑明·葛拉漢
談到巴菲特的投資哲學啟蒙者,被譽為「價值投資之父」的班傑明·葛拉漢(Benjamin Graham)絕對是關鍵人物。巴菲特就讀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期間,藉由葛拉漢的課程,深受其「安全邊際」(Margin of Safety)投資理念啟發,為了能跟隨葛拉漢學習,巴菲特多次致信懇求跟著他學習,最終得以進入由葛拉漢創辦的「葛拉漢‧紐曼基金」工作。
葛拉漢主張,投資人應該用經營事業的態度投資,強調研究企業財務報告的重要性,以及分析股價與所評估價值間的差距。
在所有葛拉漢出過的書中,巴菲特最推薦的著作為《The Intelligent Investor》(智慧型股票投資人),他甚至稱這是「有史以來最棒的投資書」。書中「Mr. Market」的比喻,提醒投資人不要被市場情緒帶著走,而要專注於評估企業的真正價值,這也成為巴菲特日後多次引用的重要理念。

錯買波克夏,如何改變巴菲特的投資策略?
1962年,巴菲特以價值投資的邏輯,開始大量買入當時經營不善的波克夏,不過巴菲特原先只想低價買入,再等待管理層釋股後套利。就在某次與波克夏的談判中,波克夏當時的CEO承諾會用談好的價格回購巴菲特的股份,最後卻違約,巴菲特一怒之下選擇收購該公司,也正因為這場「憤怒收購」,讓巴菲特意外進入一個他並不熟悉的紡織業。
巴菲特後來承認,這是他「最糟糕的投資之一」,當年的波克夏的核心業務逐年衰退,即便注入資金購置新設備,仍無法抵擋產業外移與利潤崩解的趨勢。他意識到自己「買對了價格,卻買錯了生意。」
這段經歷成為他人生與投資哲學的轉折點。巴菲特坦言:「價格再便宜的公司,如果本質不好、無法創造長期價值,終將是失敗的買賣。」從那之後,他逐步改變策略,開始尋找「有品牌、有護城河、有未來」的企業。
押注可口可樂,巴菲特如何看一間公司值不值得投資?
這正是他在1988年投資可口可樂時的背景。那一年,市場剛經歷1987年黑色星期一的股災,可口可樂股價被低估。巴菲特在考察其全球品牌價值、穩定的現金流,以及數十年不變的產品需求後,大舉買入。
這筆投資,成為他最經典的成功案例之一。不僅股價長期上漲,可口可樂的穩定配息也成為波克夏長期現金流的重要來源。有趣的是,巴菲特自己每天喝5罐可口可樂,在波克夏的股東會中也能看到桌上擺著可口可樂。
可口可樂與波克夏,兩筆極端對比的投資,背後有一個改變巴菲特一輩子投資風格的人,波克夏合夥人兼副董事長查理.蒙格(Charles T. Munger)。蒙格曾建議巴菲特投資的目標不應該只是挑「煙蒂股」(cigar butt),「好公司用合理價格買,遠勝過爛公司用超低價格買。」就是這一理念的轉變,也深深影響巴菲特日後投資蘋果、比亞迪的決定。

巴菲特談關稅政策,不認同川普用極端手段達到貿易平衡
在2025年波克夏·海瑟威年度股東大會上,94歲的巴菲特罕見地公開批評美國對外加徵懲罰性關稅的政策,稱之為「一個重大的錯誤」。巴菲特指出,川普不應該「將貿易當作武器」,這樣的作法只會激怒全球、擾亂市場秩序,對整體經濟發展造成負面衝擊。
在股東會的Q&A環節中,巴菲特明確指出,雖然他支持貿易平衡的目標,但絕不認同以大規模關稅來達成。他形容這種做法是「某種形式的戰爭行為」,更直言:「當你讓全球75億人不開心,卻為美國3億人自鳴得意,這不是聰明的做法。」他認為,真正聰明的國家應該尋求全球合作、互利共贏,而非透過對抗累積優勢。
這次股東會上,他也再次提到自己在2003年《財富》雜誌提出的「進口證書」構想,由出口商獲得可交易的進口證書,以此限制進口、鼓勵出口,達到貿易平衡,同時不需訴諸於敵對性關稅。
他提醒,當今世界政局不穩且擁核國家數量上升,採取具敵意的貿易手段反而會加劇國際衝突。「我們不能讓少數國家自認是贏家、讓多數國家感到嫉妒,這是極其危險的局面。」
不僅如此,波克夏在當天發布的財報也指出,來自川普政府的高額關稅與地緣政治風險,已導致能源、保險與零售等多元產業面臨更高的經營不確定性,對供應鏈與消費行為的影響難以預測。
瀏覽 295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