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對話】輝達如何成為AI科技巨頭?從黃仁勳的管理哲學看出端倪
記者孫敬/整理報導
當全球企業還在緊追AI背後的強大商機,輝達(NVIDIA)早以每年數10億美元的市值成長速度穩穩站上浪尖。這家總部位於加州聖塔克拉拉的科技公司,市值早已突破3兆美元,排名第二僅次於微軟(Microsoft)。輝達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功,不僅來自GPU產品的領先,更深植於愛穿皮衣、說話誠懇的創辦人—黃仁勳(Jensen Huang)所建立的獨特管理文化。
端看網路多個描述黃仁勳管理風格文章,會發現他不是個用流程約束人的老闆,而是用「思考」驅動組織成長。他相信員工應該聰明得不需要被管,也容許錯誤,前提是不能同樣的錯誤犯兩次。他坦率、好問、給舞台,也給壓力。這套近乎反常規的管理模式,正在引領全球企業邁向新的AI時代。
延伸閱讀:從報紙童工到華爾街傳奇 「股神」巴菲特的投資與信念之路

承認錯誤、公開問責,黃仁勳以此為戒打造公開透明文化
1993年創立的輝達,在公司創立2年後迎來第一個大型合作案,與日本遊戲公司SEGA合作開發Dreamcast的圖形處理單元(GPU),當年的時空背景正是2D轉戰3D圖像發展,SEGA為了應對競爭對手索尼(Sony)的PlayStation,因此開發了Dreamcast遊戲機。
然而,在輝達投入開發一年後,卻犯了「設計架構」錯誤決策,因當年微軟已發布了基於Windows95 direct3D應用標準,且有許多公司正研發符合direct3D規格的晶片。此時黃仁勳眼前只有兩個結果,一個是完成SEGA的合約,但輝達技術落後其他公司,或是毀約資金燒完走向倒閉。
為了讓公司續命,黃仁勳向當時的SEGA執行長入交昭一郎請求500萬美元的資金挹注,而這筆錢也成功讓輝達爭取到6個月時間,轉而推出日後成功的RIVA 128顯示晶片。在今年3月於國立臺灣大學畢業典禮,黃仁勳分享了這段故事,並坦言,他很丟臉地去承認自己的錯誤,並尋求他人協助,但這也讓輝達保存一線生機。
這場教訓深深影響黃仁勳往後的管理風格,他在之後內部制度採「公開透明」,小從基層員工大到中高階主管的會議,大家無保留的分享公司的決策和近況,必要時也會公開回饋、批評犯錯的員工,但這些批評強調問題的本質與解法,讓每個人都能從中學習。

選對人、給空間,從組織設計出發的「賦權」管理哲學
在之前一次的演講中,黃仁勳分享即使他直接管理50多個人,但也不會做任何一對一的會議,並創立獨特的內部溝通機制「Top 5 Things」,比起冗長、參雜過多觀點跟偏見的專案報告,在輝達每個人每週需調繳交一份清單,列出5大重要事項,信件內容太長甚至還會遇到麻煩,因為輝達的信件格式是雙倍行距,每行一句,不能超過六行。
除了寫信,黃仁勳有時還會走到員工桌前詢問工作狀況,被抓到小隔間細細審視工作進度也是常有的事情,「在矽谷你想瞞天過海可以,但你不能對黃仁勳這麼做,因為他會大發脾氣。」產業分析師Hans Mosesmann回憶。
輝達作為極少數沒有太多管理階層的公司,會議設計以公開對話為原則。所有人能自由提問、彼此質疑,資訊流通不需經過過濾,速度比層級更重要,而這套文化建立在「高度信任」與「高度紀律」。
輝達「統一計算架構」(Compute Unified Device Architecture,CUDA)的誕生就是絕佳案例。有「CUDA之父」之稱的巴克(Ian Buck)在2006年時,便在輝達開發GPU通用運算架構,當時短期收益低,內部亦有質疑,但黃仁勳仍力挺,10年後,CUDA已成為AI與科學運算領域的核心基礎,徹底改變市場格局。
瀏覽 108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