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新發現:暗物質或造就暗矮星 挑戰天文學認知

記者林育如/編譯

最新天文理論提出,宇宙中神祕的暗物質不僅主導重力結構,還可能將棕矮星這類「失敗恆星」轉化為全新型態的天體——「暗矮星」(dark dwarfs)。根據《SPACE》報導,這一假說指出,棕矮星能像重力陷阱一樣捕捉暗物質,並促使暗物質自我作用與湮滅,釋放能量加熱這些恆星,讓它們從棕矮星「變身」為暗矮星。

1 6
宇宙中暗物質不僅主導重力結構,還可能將棕矮星這類「失敗恆星」轉化為「暗矮星」。(圖/AI生成)

暗物質佔宇宙總質量約85%,但因不與光互動,僅能藉由重力效應間接觀測。研究團隊表示,棕矮星因質量不足無法啟動氫融合反應,被稱為「失敗恆星」。但在銀河系中心等暗物質密集區域,棕矮星能大量吸積暗物質,若這些暗物質屬於能夠自我作用並湮滅的粒子(如WIMPs),將釋放能量,顯著提升棕矮星的亮度與溫度,形成「暗矮星」。

研究人員指出,暗矮星的質量僅為太陽的8%左右,最有可能出現在銀河系中心等暗物質密度極高的區域。隨著暗物質不斷累積並湮滅,這些天體將呈現異於一般棕矮星的能量特徵。團隊還提出,暗矮星的化學組成會有特殊標記,例如鋰-7同位素的缺失,這是因為普通棕矮星和恆星會消耗鋰-7,而暗矮星則可能保留這一元素。未來只要能發現具備這一特徵的天體,就有望證實暗矮星的存在。

延伸閱讀:
阿塔卡馬沙漠罕見降雪 世界最強無線電望遠鏡被迫進入「生存模式」
太空人拍到「天空精靈」閃現!NASA揭神秘閃光真面目
NASA發現首顆穿越太陽系的星際彗星

這一理論對暗物質本質的研究意義重大。若能觀測到暗矮星,將有力排除部分暗物質理論模型,並支持WIMPs等自我作用型重粒子假說。研究團隊認為,像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這類高靈敏度儀器,已具備偵測冷暗矮星的能力,未來可望透過統計分析或直接尋找鋰-7等化學標記,發現這類天體。

專家強調,若能在銀河系中心發現暗矮星,將是暗物質粒子屬於WIMPs或類似型態的「強力證據」。這將推動宇宙學與粒子物理的重大突破,為解開暗物質之謎邁出關鍵一步。

資料來源:SPACE

瀏覽 185 次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