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說我不會!上班族:你的AI時代來了|專家論點【鄭緯筌Vista】

作者:鄭緯筌(專欄作家,「臺灣電子商務暨創業聯誼會」共同創辦人,前「APP01」網站總監、《風傳媒》產品總監和《數位時代》雜誌主編)

還記得最近某個週日下午,我在民生社區的咖啡店裡遇到了大學同學Tracy。她坐在角落,對著筆電眉頭深鎖,桌上堆滿了報表和便條紙。

AI小聚的核心環節之一,就是AI微專案,希望參與者能將AI 視為解決問題的工具,而非盲目追逐的潮流。
AI小聚的核心環節之一,就是AI微專案,希望參與者能將AI 視為解決問題的工具,而非盲目追逐的潮流。(圖/陳沛孺Penny提供)

我走過去打招呼,她抬起頭,一臉疲憊地說:「我真的快被這些重複的工作搞瘋了。每天都在做同樣的事情,整理報表、回覆郵件、處理客戶問題⋯⋯我覺得自己像個機器人。」

延伸閱讀:文化創意產業的AI革命:當人工智慧遇見藝文創作|專家論點【鄭緯筌Vista】

「那你有想過讓真的機器人來幫你嗎?呃,我是說AI⋯⋯」我開玩笑地問。

Tracy翻了個白眼:「拜託,我連Excel的公式都快搞不定了,你還要我學AI?我是文科生,又不是工程師。」

這段對話我並不意外,但其實就在三年前,那時候我對AI也是一知半解,但現在,AI已經成為我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夥伴。我用它寫報告、分析數據、設計簡報和整理會議記錄,甚至讓它幫我總結電子郵件。

我們聊了整整兩個小時,我分享了我的AI學習經驗,Tracy從一開始的懷疑到最後的躍躍欲試。臨走前,她說:「你知道嗎?我一直以為AI是那些理工男的專利,沒想到像我這樣的普通上班族也能用得上。」

是的,這就是我今天想告訴你的:AI不是高高在上的技術,而是每個上班族都應該掌握的工具。

「AI太難了!」我必須說,這是我聽過最大的藉口。如果你會用智慧型手機,會在Google上搜尋資料,會用LINE和朋友聊天,那你就已經在使用AI了。

想想看,每當你在YouTube上看到推薦影片時,那就是AI驅動的演算法在幕後工作。每當你用Google Maps導航時,那也是AI在幫你規劃路線。你早就是AI的使用者了,只是沒有意識到而已。

我有個朋友Sarah,她是文學院畢業的,現在在一家出版社工作。她曾經對我說:「我連電腦都不會修,怎麼可能學會AI?」但現在,她是我見過最會使用AI的人之一。她用AI幫忙潤稿、翻譯,甚至還用它來發想創作靈感。

箇中的關鍵在於:你不需要理解AI的工作原理,就像你不需要理解汽車引擎的構造就能開車一樣。

時代在變,不是AI讓你失業,而是不會使用AI的人會被會使用AI的人所取代。

一位任職於某行銷公司的朋友告訴我,他們最近在招新人時,會使用AI工具已經成為加分選項。另外,根據我自己的觀察,但凡能夠用AI快速生成創意文案、分析市場數據的求職者,明顯比傳統方式工作的應徵者更受青睞。

而且,讓我告訴你一個秘密:AI最擅長的是重複性工作,而人類最珍貴的是創造力、同理心和判斷力。當AI幫你處理了那些枯燥的任務後,你就能專注於更有價值、更有意義的工作了。

AI的應用範圍之廣,遠超過大多數人的想像。我認識一個會計師,他原本以為AI只能用畫畫美女圖,寫寫文案。後來他發現,AI可以幫他自動分類發票、檢測異常交易、預測現金流,甚至生成財務報告的解釋說明。現在,他開玩笑說:「有了AI,可以讓我輕鬆許多!」

還有一位人力資源主管,她用AI來篩選履歷、分析員工滿意度調查以及設計培訓計畫。她說:「AI讓我有更多時間去關心員工的真正需求,而不是整天埋頭處理那些繁瑣的文件。」

你也許會問,為什麼現在就是重要的AI時刻?

道理很簡單,因為我們正處於一個歷史性的轉折點。就像20年前網際網路剛興起時一樣,那些早期掌握網路技能的人,後來都成了各行各業的佼佼者。

根據最新的調查報告,超過70%的企業計劃在未來兩年內導入AI工具。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如果你現在不開始學習,兩年後你就會發現自己被時代拋在後面。

但同時,這也是最好的機會。現在學習AI的人還不多,競爭相對較小。你現在開始,就能在這波浪潮中搶得先機。

這三年,我在企業、公部門與大學院校授課,我親眼見證了AI如何改變工作效率。以前我寫一篇5000字的報告需要花一個小時,現在用AI協助,我只需要10分鐘就能完成初稿,剩下的時間我可以用來思考策略、優化內容,或者提早下班陪家人。

我的另一個朋友Tommy,是個業務經理,他用AI分析客戶數據,預測購買行為,個性化推薦產品。他告訴我:「AI讓我的成交率提升了40%,而且我不再需要盲目拜訪客戶,每次出手都更精準。」

這不是科幻小說的情節,而是正在發生的現實。

在這個人人都可以是自媒體的時代,AI技能正成為個人品牌的秘密武器。我在臉書上看到愈來愈多的專業人士分享他們的AI應用心得,獲得了大量關注和認可。

好比我的朋友陳沛孺(Penny),原本是一位知識圖文創作者和插畫家,去年觀察到AI趨勢銳不可擋,個人品牌也會因此更加有其需求。所以,她就寫了《用AI打造素人影響力》這本書。

她在這本書中,提到如何利用AI打造素人影響力,重點在於善用AI工具提升效率,同時專注於建立個人品牌和傳遞獨特價值。 箇中的重點,包括釐清生活目標、找到市場定位、利用AI加速內容創作,並持續投入打造個人影響力,而非一味模仿他人。

住在中部的Penny發現,很多有關AI的活動都在北部舉辦,當時中部地區的AI實體聚會可說是付之闕如。有鑒於北部的資源豐富,但中部卻缺乏便捷的交流平臺。這讓她和幾位朋友靈機一動,開始籌辦AI小聚

AI小聚的核心環節之一,就是AI微專案。Penny告訴我,這項設計的初衷,是希望參與者能將AI 視為解決問題的工具,而非盲目追逐的潮流。

如同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所言:「手拿錘子的人,看什麼都像釘子。」這位波克夏海瑟威公司(Berkshire Hathaway)的副董事長,與巴菲特(Warren Buffett)並肩作戰數十年,以其獨到的智慧和理性思維聞名。他的這句話提醒我們,當我們掌握了某種工具時,容易將所有問題都視為該工具可以解決的對象,而忽略了問題的本質。因此,重要的是要以終為始,將焦點放在目標與成效,而非工具本身。

透過微專案,參與者不僅能習得拆解方法,更能獲得他人的觀點與解決方案。例如,有參與者因此開發出「高鐵報帳小幫手」LINE 官方帳號,完美解決了高鐵票報帳的痛點;也有醫院工程師分享期待以AI解決醫生用藥複雜性的需求,並在交流中獲得國外已有解決方案的啟發。

無論是解決高鐵報帳的效率問題,抑或是協助醫生面對繁雜的用藥資訊,這些微專案案例都反映了只要妥善運用拆解、聚會的資源以及AI的幫助,無論背景為何,人們是能透過微專案為自己解決生活的難題的。

Penny還提到,AI微專案的另一層意義,是希望讓老手帶新手。在社群聚會中,如何平衡不同程度的參與者一直是個挑戰。透過微專案,新手可以學習不同的思維方式,而老手則能從新手的提問中,累積教學素材並理解新手的困境,進而轉化為個人品牌的靈感。這也是許多自媒體經營者、自由工作者累積信任、拓展影響力的有效途徑。

AI微專案的另一層意義,是希望讓老手帶新手。
AI微專案的另一層意義,是希望讓老手帶新手。(圖/陳沛孺Penny提供)

在這股AI浪潮之下,個人品牌的需求不減反增。當 AI 讓資訊生成變得輕易,人類更渴望尋找信任節點。一個清晰的個人品牌,不僅能以人性化的方式輸出專業知識,更能在跨域協作中創造意想不到的機會。面對自動化的趨勢,個人品牌所積累的獨特思維和人際網絡,正是我們不可取代性的關鍵。因此,透過社群交流來建構與驗證個人品牌的價值,顯得尤其重要。

建議大家在面對任何工作挑戰時,可以先問自己幾個問題:

  • 這個問題的本質是什麼?
  • 我想要達到什麼目標?
  • 整個流程有哪些步驟?
  • 哪些步驟可以優化或自動化?
  • AI可以在哪些環節幫助我?

這種思維方式可以讓你在工作中更有條理,也更容易找到創新的解決方案。

最後,我想提醒大家:你的AI時代,不是明天,也不是下個禮拜,而是現在!

不要再說「我不會」,也不要再說「我不是那塊料」。每個人都有學習AI的能力,每個人都能從AI中受益。我相信,Penny和她的夥伴們的故事,可以給大家許多的鼓勵和啟發。

現在就打開你的瀏覽器,註冊一個ChatGPT或Claude的帳號,開始你的第一次AI對話吧。你會發現,這比你想像的要簡單得多,也有趣得多!

未來已經來了,你準備好了嗎?

瀏覽 238 次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