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說年底一半美國人能搭到自駕計程車?是真的還是畫餅?|專家論點【朱楚文】

作者:朱楚文(IC之音竹科廣播《科技領航家》主持人)

特斯拉公佈第二季財報變財爆,汽車營收居然比去年同期下滑16%,馬斯克甚至直接表明未來幾季營運艱困,不過即便業績、股價都低迷,說到全自動駕駛的發展,馬斯克依然信心滿滿,直喊「年底前美國一半的人口都可能搭上無人計程車!」

Gemini Generated Tesla
馬斯克直喊「年底前美國一半的人口都可能搭上無人計程車!」然而,特斯拉是否真的有能力推動自駕落地?(圖/AI生成)

這種反差讓人不免好奇,到底特斯拉真的有能力推動自駕落地嗎?還是這只是轉移市場注意力的另一種說法?這次我在《財經相對論》節目中,訪談TrendForce 研究經理陳虹燕,一起從技術、市場到產業供應鏈的角度,好好聊聊特斯拉的自駕大計,究竟離我們的生活還有多遠。不過談到全自駕前,得先搞清楚:自駕車到底分幾級?Level 3 到底卡在哪裡為什麼消失視野?現在全世界常用的自駕分級是從 Level 0 到 Level 5,其中Level 2 是目前最多人實際使用的等級,像是自動跟車、車道維持輔助,雖然可以放鬆一下,但駕駛還是要隨時準備接手。

Level 3 是很多人以為「很接近全自駕」的一級,因為在某些情況下車子確實可以自己開,駕駛可以暫時把手放開、眼睛看別的地方,但問題來了,如果車子遇到不會處理的狀況,它會叫駕駛接手,這時候法律責任算誰的?萬一人來不及反應誰該負責?這些問題目前在很多國家都還沒有清楚答案。所以即使很多車廠的技術,其實已經到 Level 3 的水準,但因為法規不確定、責任歸屬模糊,加上保險制度跟不上,Level 3 一直卡在「技術有了,但沒辦法上市」的狀態。

陳虹燕說,這也讓特斯拉索性跳過 Level 3,直接投入 Level 4 的發展,也就是車子能在特定區域內完全自己開,不需要人接手。這聽起來很進步,但前提是要在法規允許、技術夠穩、消費者願意相信的情況下才行。而相較於一般自駕車會使用 LiDAR 光達這類感測器來偵測環境,特斯拉卻改採用攝影機加上 AI 視覺判斷,讓車子像人一樣用眼睛看世界、做出反應。這樣的好處是成本低、安裝簡單,但缺點也很明顯,比如在大雨、濃霧或光線不足的情況下,辨識可能會出問題。

反觀Google 旗下的 Waymo 也在發展自駕技術,不過他們選擇把所有感測器都用上,包括攝影機、雷達和 LiDAR。他們追求的是「盡可能準確地掌握周圍一切情況」,打造一個更安全、反應更完整的系統。這種做法的好處是安全性高,不容易出錯。但壞處也很現實,就是太貴了。感測器貴,系統也複雜,要商業化就不容易。相比之下,特斯拉走的是「先量產、再優化」,Waymo 則是「先確保萬無一失,再推進市場」。但特斯拉的最大隱憂還是中國的競爭對手,中國品牌跑得快,市場壓力逼得特斯拉不能慢下來。近年來,比亞迪、小鵬、華為汽車甚至小米,都開始做電動車,也在高階駕駛輔助系統上進展神速。

陳虹燕提到,中國消費者對自駕功能的接受度比歐美高很多,導航輔助、城市自駕、甚至自動停車都已經變成基本需求,現在甚至可以說自駕車、電動車最主要的市場就在中國,近年還在推動智駕平權。反觀歐洲和美國,消費者態度保守,加上監管法規比較嚴格,讓很多功能推不太動。馬斯克也知道這點,所以他特別強調,只要能拿到中國和歐洲的監管許可,自駕技術就能成為特斯拉銷售的大引擎。

台灣雖然不造車,但在自駕這條路上其實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可能很多人沒想過,台灣和自駕車的關係非常密切。陳虹燕說,雖然台灣不是整車生產國,但我們在整個供應鏈裡面,是提供「大腦」和「神經系統」的重要夥伴。首先,像台積電和聯發科製造的車用晶片,就是讓車子可以即時判斷狀況的關鍵元件。沒有晶片,再厲害的自駕系統也無法運作。再來,鴻海不只做手機,也開始布局電動車,推出了 MIH 平台,還和三菱等國際車廠合作,逐步轉型成為整車設計與製造的合作方。

另外,在車用鏡頭、感測器模組、控制系統這些領域,台灣供應商的彈性和技術,也讓我們成為很多國際品牌不可或缺的合作對象。所以未來的自駕車,外觀看起來可能不是台灣造的,但裡頭的核心技術,很有可能就來自我們這塊島嶼。最後的問題是,馬斯克說的那些,真的快要實現了嗎?

就目前技術與市場現實來看,這個說法比較像是馬斯克式的樂觀願景,而不是短期內會實現的承諾。技術的確持續進步,但法規、責任歸屬與使用者信任這三道牆,目前還沒有哪一家真正跨過去。特斯拉的打法是先做出來,再推動規則改變,這在過去很多產品上行得通,但自駕車的複雜程度、風險與社會成本,都讓這條路更難走。總結來說,特斯拉有它的技術實力,也有全球最大規模的道路數據與車主回饋機制,但要讓自駕從口號變日常,還需要更多來自政策、產業與大眾的耐心與配合。而在這場產業變革中,不只是車廠之間的競爭,更是全球供應鏈、法規制定者與科技力量的共同博弈。誰能真正把願景做成規模、讓使用者安心,誰就有機會定義未來的交通主導權。

朱楚文 專家論點簡介

瀏覽 126 次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