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引入AI技術 推動衛星自主科學觀測

記者林育如/編譯

美國太空總署(NASA)近日展示一項名為「動態目標鎖定」(Dynamic Targeting)的人工智慧技術,讓軌道衛星能在不到90秒內自主判斷並決定最佳觀測地點,提升科學數據的價值與準確度。

3 1
展示了噴射推進實驗室(JPL)的動態目標定位系統如何利用前視感測器來探測衛星未來路徑上的情況。機載演算法處理感測器數據,識別需要避開的雲層以及衛星飛過上空時需要近距離觀察的目標。(圖/美國太空總署、加州理工學院噴射推進實驗室)

這項技術由NASA加州噴氣推進實驗室(JPL)歷經十多年開發,並於今年7月首次在一顆商業立方衛星CogniSAT-6上進行飛行測試。此次測試主要驗證衛星能提前300英里(約500公里)探測前方雲層狀況,利用搭載的AI演算法辨識雲或晴空,決定是否拍攝地面,避免浪費儲存資源在無效影像上。

JPL的AI專家Steve Chien表示:「目標是讓衛星像人類一樣,不只是看到畫面,而是能理解畫面內容,並做出反應。例如看到紅色火光就知道可能是森林大火,然後調整儀器專注觀測。」

延伸閱讀:
台灣首座火箭組裝廠在旭海開幕 本土火箭自主邁出大步
35光年外驚見「超級地球」!天文學家:或許真的適合居住
2023年海洋熱浪破紀錄 科學家表示警恐迫使近氣候臨界點
宇宙命運可能翻轉?暗能量變化跡象現身 未來將迎來「大擠壓」

此次測試中,衛星需向前傾斜40至50度取得雲層影像,再快速分析判斷後回正拍攝地面,整個過程於60至90秒內完成。未來,NASA將進一步測試此技術自主鎖定風暴、火災及火山爆發等短暫現象,並計畫應用於多衛星協同作業,提升災害監控與地球科學研究能力。

JPL團隊也考慮將此技術延伸至太陽系探測任務,甚至結合雷達感測追蹤極端冰暴等罕見氣象事件。動態目標鎖定將使未來太空科學任務更加靈活與高效,開啟自主智能觀測的新紀元。

資料來源:NASA

 

Loading

在 Google News 上追蹤我們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