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gue》的一則廣告引發軒然大波 AI模特兒正在顛覆時尚界?
記者彭夢竺/編譯
當AI觸及創意產業,時尚界對人工模特兒的憤怒不僅僅是關於美學。當AI能以更低成本、更短時間完成高品質創意工作時,人類模特兒、攝影師和造型師該何去何從?近日,《Vogue》雜誌刊登了Guess的一則廣告,使用AI模特兒,引發軒然大波。外媒《Techcrunch》有深度報導。

從人工多元到《Vogue》風波
商業模特兒Sarah Murray回憶起2023年首次看到AI模特兒的震驚,當時知名牛仔品牌Levi’s與AI工作室Lalaland.ai合作,創造出「多元化」的數位模特兒。Levi’s稱此舉是為了增加廣告包容性,但對於一個多年來在雇用多元化人類模特兒方面備受批評的產業來說,此舉立刻引發反彈,甚至被《紐約雜誌》諷刺為「人工多元」(artificial diversity)。
Murray說:「模特兒這行本來就充滿挑戰,現在還要跟AI創造的數位完美標準競爭,這讓我感到既難過又疲憊。」
2年後,她的擔憂成真。今年7月,《Vogue》雜誌刊登了Guess的一則廣告,廣告中的模特兒擁有品牌典型的形象:纖細豐滿、一頭亮麗金髮、嘟嘟的玫瑰唇,完美符合北美主流審美。但她卻是AI生成的。
這則廣告立刻在網路上引發軒然大波。許多人感到震驚,因為《Vogue》作為引領時尚潮流的權威雜誌,似乎為這項可能顛覆時尚產業的技術背書。儘管《Vogue》向媒體澄清這只是符合廣告標準的商業廣告,而非雜誌內容,但在許多人看來,這兩者之間已沒有實質區別。
為什麼用AI模特兒?答案只有一個字:「錢」
時尚界專家、模特兒和科技人士普遍認為,Guess的廣告風波凸顯出AI時代下,創意產業正在面臨的根本問題:當AI能以更低的成本和時間完成高品質創意工作時,人類的價值何在?而對時尚產業來說,從模特兒、攝影師、造型師到場景設計師,這些工作該怎麼辦?
時尚科技新創組織WAYE的創辦人Sinead Bovell認為,最受AI威脅的是 「電商模特兒」。
電商模特兒的工作是為網購商品拍攝廣告或展示服裝配飾。相較於那些出現在伸展台或雜誌內頁的「高級時裝模特兒」,電商模特兒的形象更貼近大眾,也更具親和力。
Bovell強調:「大多數模特兒的經濟來源都來自電商。這可能不是通往成名之路,但卻是維持生計的保障。」
然而,品牌面臨著巨大的成本壓力。一位曾與精品品牌合作的藝術科技專家Paul Mouginot指出,雇用真人模特兒拍攝費用高昂,尤其是需要拍攝無數服裝、鞋子和配飾時。
Mouginot說:「現在AI讓你只需要拍攝產品的平放照片,就能將它放在一個逼真的虛擬模特兒身上,甚至能將模特兒置於一個合理的場景中,產出看起來就像真的時尚大片。」
時尚作家Amy Odell則更直白地說:「對品牌來說,使用AI模特兒就是便宜太多了。品牌需要大量的內容,這些成本累積起來很驚人。如果能從平面廣告或TikTok動態中省錢,他們一定會這麼做。」
Silverside AI的共同創辦人PJ Pereira指出,這一切都與「規模」有關。在過去,品牌一年只需要製作四個大型內容,但現在社群媒體和電商的興起,讓他們需要400到40萬個內容。對品牌,尤其是小型品牌來說,這筆開銷根本無法負擔。
從多元到複製人 AI讓模特兒們簽下賣身契?
儘管AI模特兒具備成本優勢,但Murray等商業模特兒仍感到憂心。她批評Levi’s等品牌聲稱AI只是「輔助」人類人才,但這說法站不住腳。「如果這些品牌曾到公開試鏡會場排隊,他們就會知道有多少模特兒,包括我,都夢想著能跟他們合作,他們根本不需要任何虛假的東西來補充。」
Murray認為,這股趨勢將首當其衝影響她這種「非傳統」(non-traditional)的多元化模特兒。她指出,Levi’s的問題就在於,品牌沒有聘用多元人才,而是「人工生成」了它。
Bovell稱這種現象為 「機器人文化挪用」 (robot cultural appropriation)。她認為,當品牌可以隨意生成特定,特別是多元化的身份來敘述品牌故事時,這背後可能缺乏真正的多元文化背景。
許多模特兒都擔心,他們可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簽署了允許品牌使用他們的臉孔和個人特徵,來訓練未來 AI 系統的合約。

新時代生存法則:建立個人品牌與獨特性
前模特兒Sara Ziff創辦了非營利組織Model Alliance,致力推動《時尚工作者法案》(Fashion Workers Act),要求品牌必須獲得模特兒明確同意,並提供報酬後才能使用他們的數位分身。Mouginot認為,這能讓模特兒在同一天內參與多場拍攝,甚至創造額外收入。
然而,每當虛擬分身被雇用,就意味著人類工作機會的減少。他認為:「少數人的獲益,可能代表著許多人機會的流失。」
Bovell建議,模特兒們現在必須提升自己的門檻,不僅要具有獨特魅力,還要積極經營個人品牌,透過播客或品牌代言等方式開拓新的收入來源。「開始講述你獨特的人類故事吧。AI永遠無法擁有獨一無二的人類故事。」
AI與人類的共存 創造不完美的真實美
Mouginot 認為,未來有些平台可能會完全停止與真人模特兒合作,但他相信人類對「感官實體的真實性、對一點不完美和人類連結」仍有渴望。
「許多突破性的模特兒之所以成功,正是因為他們有著獨特的特徵,例如牙齒、眼神或態度,這些在嚴格標準下可能不完美,卻極具魅力,」他說,「這種細微差別是很難用二進位代碼來消除的。」
這正是創意工作室Artcare發展的利基。執行長Sandrine Decorde將她的團隊稱為「AI工匠」,他們利用工具對AI模特兒進行微調,賦予其獨特的人性化特質。
Decorde的公司主要為品牌製作AI生成的嬰兒和兒童模特兒。由於時尚界雇用未成年人往往涉及剝削等道德灰色地帶,因此她認為,在童裝市場運用AI具有倫理上的優勢。
她指出,許多AI模特兒都過於同質化,就像為《Vogue》拍攝Guess廣告的模特兒,她們的嘴唇過於完美對稱,下顎線也都一模一樣。她認為品牌需要的是能「體現品牌精神」的獨特形象。
AI時尚未來:充滿承諾也充滿不確定性
模特兒預約平台Ubooker的創辦人Claudia Wagner認為,AI模特兒技術在時尚界仍處於實驗階段。她說:「這感覺就像品牌為了趕上潮流,而使用AI的又一個例子。真正的價值會在AI被有目的性地使用時才會出現,而不只是為了博取關注。」
Pereira指出,他的公司最近為一款產品製作了一支完全由AI生成的TikTok影片,雖然收到了大量負面評論,但參與互動的人數是批評者的20倍,點擊率更是批評人數的30倍,產品銷量也大幅上升。
這顯示,AI模特兒似乎不會很快消失。Pereira說:「有些品牌喜歡完全虛擬的模特兒,有些則傾向於用真人授權他們的肖像來進行合成拍攝,但也有一些品牌擔心受眾無法接受,因此不願使用。」
Wagner則認為,人類人才仍是核心,特別是當真實性和身份認同是品牌故事一部分的時候。這對於那些傳統精品品牌來說尤其如此,他們在採用新技術時通常較為謹慎。
雖然許多高級時裝品牌正在私下實驗AI,但Mouginot指出,大部分品牌仍在釐清他們的AI政策,並避免完全使用AI生成的模特兒。這也是為何《Vogue》刊登Guess廣告會引起軒然大波的原因。
時尚作家Odell總結道:「《Vogue》的舉動很重要。如果《Vogue》最終也開始使用AI模特兒拍雜誌內頁,我認為這將會讓一切變得可以接受。就像當初業界非常排斥Kim Kardashian,但後來《Vogue》刊登了她,一切就都變得合理了。」
資料來源:Techcrun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