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報告:95%企業想做自己的「生成式AI」但最後都失敗告終
記者鄧天心/綜合報導
麻省理工學院(MIT)近日公布一份最新研究,發現全球企業在部署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 GenAI)過程中普遍會遇到瓶頸,報告顯示,雖然生成式AI近年來因能自動生成文案、編寫程式碼、回覆客戶訊息與管理知識庫而備受矚目,高達95%的生成式AI計畫未能帶來明顯的財務效益。
這份名為《生成式人工智慧鴻溝:2025年商業AI現狀》的報告,深度訪談150位企業高層、350名員工,以及300個公開AI部署案例的綜合分析,僅有5%的AI專案真正快速轉化為收入成長,大部分計畫仍停留在驗證階段,無法擴展至大規模應用。
MIT媒體實驗室「互聯人工智慧小組」負責人Aditya Challapally強調,問題並不在於AI模型本身的性能,而在於「工具與組織之間的學習落差」,他指出,像 ChatGPT 這類消費級應用能靈活滿足個人需求,但企業級AI若不經過高度定制,就無法真正融入內部流程與工作生態。
延伸閱讀:
Sam Altman透露與前蘋果設計師聯手打造的「ChatGPT裝置」:美到不需保護殼
另外,相關專業人才供不應求,缺乏能將演算法研究轉換為實際商業解決方案的AI工程師與數據科學家。
此外,資料隱私與監管要求亦使企業在推進生成式AI時趨於保守,從內部流程審批,到外部法規審核,導致許多計畫卡在初期階段而無法規模化,部分企業在規劃時缺乏清晰的應用場景,導致投資金額龐大卻缺少切合核心業務,專案就卡住。
然而,MIT報告並未否定生成式AI發展的未來,研究團隊指出,目前的挫折主要反映出企業策略與基礎建設仍未成熟,如果能聚焦於有明確商業價值的場域,例如智慧客服、知識檢索或程式開發輔助,並以小規模、可控的做法逐步推展,仍有機會實現長期價值。
專家也特別提醒,生成式AI的成功關鍵在於「業務與技術雙軌並進」,同時與公司戰略緊密銜接,投資才可能真正轉化為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