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爆第一時間不再錯過!研究團隊揭示早期超新星偵測方案
記者林育如/編譯
超新星爆炸的最初階段蘊含了揭開恆星秘密的重要線索,但能在爆炸剛發生時立即捕捉畫面,過去幾乎只能靠運氣。如今,科學家認為他們已找到一套可靠的方法,能在短時間內識別出「年輕的超新星」,為研究恆星爆炸開啟新契機。

雖然天文學界已知會發生超新星的恆星類型,但至今仍無法精準預測它們的爆炸時間。過去,若恰巧望遠鏡朝向正確方向,才有機會在爆炸後數小時內見證超新星誕生。近年來,大規模巡天計畫每隔數天掃描整片夜空,雖然提高了機率,但龐大的資料量也帶來了新挑戰:如何在其中準確辨認出年輕的超新星。
由西班牙巴塞隆納空間科學研究所的天文學家路易斯・加爾班尼(Lluís Galbany)帶領的團隊,制定出一套嚴格的識別規則。第一步是比對影像,若某顆天體在前一晚的觀測畫面中不存在,便能確保它處於早期階段;其次,該天體必須位於星系內,以避免誤將銀河系中的閃焰星或類星體誤認為超新星。一旦符合條件,加那利群島大望遠鏡(Gran Telescopio de Canarias)上的 OSIRIS 光譜儀便能迅速展開分析,判定爆炸的性質。
研究團隊利用全球最大的光學望遠鏡,成功追蹤 10 顆早期超新星,其中 5 顆來自大質量恆星核心坍縮,5 顆則源於白矮星爆炸。大多數案例在爆炸後 6 天內被發現,其中兩顆甚至僅有 48 小時之新。
延伸閱讀:
黑洞「心跳」再現天文學挑戰!IXPE觀測揭示極端X光偏振現象
福衛八號將升空 TASA衛星競賽扎根下一代人才
仿壁虎黏附衛星助力清理太空垃圾 減少軌道碎片危機
天文新發現!白矮星不是單純誕生 而是劇烈合併產物
加爾班尼表示,超新星最初數小時至數天的光譜與光變化,能揭示恆星內部結構、大小、表面成分,以及是否存在伴星或周圍氣體層。例如,震波突破恆星外層時的短暫閃光(shock breakout),可揭示爆炸是否具非對稱性;而「閃光光譜」則能顯示恆星在臨終前拋出的物質成分,進一步描繪恆星所處的宇宙環境。
展望未來,即將於 2025 年底全面啟用的維拉・魯賓天文台(Vera C. Rubin Observatory),每晚將發出多達一千萬筆天體事件警報。加爾班尼團隊的方法有望整合到資料篩選流程中,使科學家能在爆炸發生 24 小時內鎖定超新星,大幅提升觀測效率。
「我們現在知道,只要結合快速響應的光譜觀測與深度測光巡天,就能在一天內獲取爆炸初期的光譜,這將為未來系統性研究奠定基礎。」加爾班尼強調。相關成果已於8月19日刊登在《Journal of Cosmology and Astroparticle Physics》。
資料來源:Space.com、ICE-CSIC、Journal of Cosmology and Astroparticle Phys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