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小辭典】核廢水能不能喝?核專家從廢水處理、輻射監測數據給出答案
記者孫敬/整理報導
近日,民進黨前台北市黨部副執行長陳聖文與國民黨發言人楊智伃之間發生「喝自製核廢水」爭議事件,陳聖文將放在蘭嶼核廢料貯存場一個晚上的瓶裝水帶回台灣,並在國民黨中央黨部當場質問楊智伃是否敢喝,楊智伃接過後大方飲用,陳聖文卻大罵民眾不想喝,並要求媒體不要給楊智伃鏡頭。這起事件讓人產生一個疑問,放在核能廠、核廢料貯存場附近的水,是否真的有輻射?
延伸閱讀:【科技小辭典】核電公投倒數!一次搞懂核能運作、廢料處置與小型核電廠的未來解方

核電廠、核廢料存放廠內的飲用水可以喝嗎?答案是可以
「核電廠內存放的瓶裝水會不會有輻射,當下是會接收一點劑量,但馬上就穿透過去了。」在台灣不願具名;現服務於台灣核能相關政府部門內的核能專家(下簡稱A)受訪時,針對陳聖文及楊智伃事件回應,由於水裡面沒有機質(如人體的細胞),所以不會有核輻射影響的問題,在未打開包裝的前提下,在核電廠、核廢料貯存場內即使擺放一年的瓶裝水仍可飲用。
為進一步了解核電廠運作是否會影響當地環境,《科技島》進一步以核廢水排放為例詢問,A回應台灣用於核電廠降溫的水經過雜質過濾後就排放到大海。
「核電廠冷卻水內為什麼會有微量的輻射,是因為金屬核分裂所產生,因為機器設備長期受輻射照射的關係,微量的輻射會溶入冷卻水,但都是在環境背景值的變動範圍內。」A補充環境背景值的意思,就是機器設備檢測不出來的數值,另外台灣自有的海水淡化廠多設在離島,所以幾乎不會有誤食,或是將海水拿來運用到日常生活的問題。

從台灣到國際,核廢水處理的科學與法規
根據核能安全委員會釋出的資料得知,核電廠廢水會先經過放射性物質過濾與離子交換樹脂處理,去除大部分的放射性核種,最後儲存在特定水槽中。在排放前,會再次確認廢水中的放射性活度是否符合國際標準,如氚(Tritium)的濃度。
從台灣《放射性物料管理法》及其相關子法規,核電廠排放的液體放射性廢棄物必須符合「游離輻射防護安全標準」,且每年對公眾造成之有效劑量不得超過30微西弗/年/機組(可參考台電核三廠112年放射性物質排放年報)。
國際上,我們以福島核電廠的高階核廢水為例,日本採用「多核種去除設備」(ALPS)系統,能夠過濾掉包括銫-137、鍶-90等62種放射性核種。英國普利茅斯大學海洋科學家史密斯(Jim Smith)曾向Science Media Centre表示:「福島核廢水的放射性物質,在經過處理後,排放入海的核廢水對人體與環境的影響微乎其微。」此說法與清華大學原子科學院院長葉宗洸的觀點一致,他曾於媒體受訪時指出:「自然界本來就有氚,含氚廢水經稀釋後排放,再經由洋流回到台灣,測量到的僅是海水中的背景值。」

核電廠周圍的輻射微西弗比例,跟市區並沒有相差很多
在了解核電廠、核廢料儲存廠的核輻射劑量後,我們再次向擁有監測台灣全島核輻射經驗的A,請教兩種類型的廠房跟台灣市區內的核輻射比例時,A以雙北地區、基隆市區所有共17個監測站(台北2座:陽明山、台北站;新北14座:澳底、貢寮、雙溪、石門、金山、萬里、石崩山、茂林、三芝、大鵬、大坪、磺潭、新店,以及基隆1座)為例,輻射監測的數據非常接近我們生活的市區,甚至還有更低的情形。這些監測的數據約每5分鐘就會更新一次,以核電廠周圍輻射的做對比,與我們日常生活受到的比例相去不大。
總結來說,核廢水排放、核電廠及核廢料儲存廠,幾乎跟我們日常生活周遭所受到的輻射比率相去不大。陳聖文與楊智伃之間的「喝水」爭議,雖然引發了公眾對核輻射汙染的關注,但事實上,蘭嶼核廢料貯存場的瓶裝水,只要未直接接觸核廢料,便與一般飲用水無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