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計程車與人形機器人為什麼突然都動起來了?關鍵在「邊緣AI」|專家論點【朱楚文】
作者:朱楚文(IC之音竹科廣播《科技領航家》主持人)
最近旅居美國的朋友,跟我分享了搭乘無人計程車 Waymo 的體驗。從用 App 叫車、上車到目的地,全程沒有半個人出現,像是在參加未來主題樂園的實境任務,緊張中帶點興奮,新奇又方便。除了 Waymo,特斯拉的 Robotaxi 最近也在奧斯汀正式上路,讓明年準備造訪美西的我,躍躍欲試。朋友說,現在美國不少人寧願多花點錢搭無人車,也不想搭傳統計程車。

我原以為是出於隱私考量,他卻說:「主要是完全自在,不用聊天、不用社交,在車上聽音樂、處理事情都很放鬆。」看來,科技不只是改變工具,而是正重塑我們的生活習慣。有趣的是,不管是無人計程車,還是被預期未來市場規模將比電動車大上十倍的人形機器人,它們之所以「活了起來」,背後有一項共同關鍵:邊緣 AI(Edge AI)。邊緣AI有何重要?
過去 AI 大多依賴雲端運算,裝置收集感測資料(像是影像、語音)後上傳到雲端處理,再把結果傳回來,但這樣的流程不但慢,還可能出錯。試想一輛無人車看到紅燈,還得傳資料上雲端「請示總部」才能煞車,根本不切實際。而現在的邊緣 AI,則是將 AI 模型直接部署在終端裝置內部晶片,透過本地的神經處理單元(NPU)即時推論。換句話說,AI 不只會「思考」,而是能夠當場「反應」,速度快、安全性高,還能降低頻寬與成本。從 Amazon 到 Tesla,從中國到歐洲,全球科技大廠紛紛投入人形機器人開發,並非偶然。
一方面,AI 語言模型的開發成本正在快速下降;另一方面,硬體端晶片效能躍進,也讓「邊緣 AI+人形機器」的組合變得實用可行。它們不只是「機械動作」的強化,而是真正開始理解語意、判斷情境、即時互動。這讓機器人能從展場走進工廠、醫院、家中與車上,成為我們的數位隊友。值得欣慰的是,台灣在這場技術變革中並沒有缺席。我們原本就擅長硬體,這波邊緣 AI 浪潮正是發揮優勢的時機。現在生成式 AI 降低了軟體門檻,也讓台灣更多企業有機會跨足軟硬整合。
像研華等工業電腦廠商,這幾年積極投入邊緣 AI 領域,軟硬整合協助客戶快速部署各類AI場景,也帶動了實際營收成長。訪談許多科技業專家後,真心感受到,這是對台灣來說很棒的時代,AI 不再是雲端裡的天才,而是走進車上、家中、街角與工廠的即時助手。邊緣AI,正在讓未來提前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