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際巨手伸向超新星殘骸 MSH 15-52新影像揭祕

記者林育如/編譯

一隻發光的手橫跨宇宙,其手掌與手指由巨型恆星爆炸的殘骸構成,呈現驚人的天文景象。這一神秘結構位於星雲MSH 15-52,由脈衝星B1509-58提供能量——這顆快速旋轉的中子星直徑僅約20公里(12英里)。天文學家結合澳洲望遠鏡緊湊陣列(ATCA)的無線電數據與NASA錢德拉X射線天文台(Chandra)的X光資料,創建出橫跨超過150光年的新影像,星雲的形態宛如一隻手伸向形成脈衝星的超新星殘骸RCW 89。

2 17
一隻由恆星爆炸殘骸雕塑而成的發光巨手,彷彿正伸向浩瀚的宇宙。(圖/NASA)

錢德拉X射線天文台指出:「MSH 15–52和RCW 89展現出許多其他年輕天體所沒有的獨特特徵,但對於這些結構的形成與演化,仍有許多未解之謎。」

脈衝星B1509-58誕生於一顆大質量恆星耗盡核燃料後坍塌,再以超新星爆炸形成。該脈衝星每秒旋轉約7次,磁場強度達地球磁場的1.5×10¹³倍。儘管體積小,它如同宇宙發電機,加速粒子至極高能量,並產生強勁的脈衝風,雕塑出手形星雲結構。

延伸閱讀:
矮行星穀神星曾有古老「微生物食物庫」?Dawn任務新發現曝光
月球神秘滑坡現身端倪 研究指或源自提科隕石坑衝擊
NASA指出外星智慧或能接收地球訊號 火星排列時最容易被捕捉
9月21日太陽將現「月亮咬痕」!南半球迎來春分日偏食

新合成影像以鮮明色彩呈現系統:ATCA無線電訊號呈紅色,錢德拉X光顯示藍色、橙色與黃色,光學資料則呈金色氫氣雲。當無線電與X光訊號重疊時呈現紫色,突顯脈衝風撞擊周圍恆星殘骸的區域。

無線電數據還揭示出纖細絲狀結構,與磁場方向一致,可能是脈衝風衝擊超新星殘骸所形成。然而,一些顯著X光特徵——包括脈衝星附近的噴流以及向外延伸的明亮「手指」——在無線電中沒有對應訊號。天文學家推測,這些區域可能是沿磁力線逸出的高能粒子流,類似超音速飛機的衝擊波。

鄰近的超新星殘骸RCW 89也增添更多謎團,其零散的無線電亮點與X光、光學影像中的物質塊重疊,暗示與氫氣密集雲碰撞。更奇特的是,原本被認為是超新星爆炸衝擊波的尖銳X光邊界,卻完全沒有無線電信號,這在年輕殘骸中極為罕見。

MSH 15-52與RCW 89共同引發天文學家的高度關注。新影像揭示了更多關於爆炸恆星及其環境的線索,但科學家仍需進一步研究,以深入理解脈衝星與超新星殘骸間的互動,並解開這些壯麗宇宙結構的形成之謎。

資料來源:Space.com 、Sceience News Today

Loading

在 Google News 上追蹤我們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