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政府入股Intel 對台積電影響一體兩面|專家論點【劉佩真】

作者:劉佩真(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總監、APIAA院士)

美方對於要重拾過去半導體製造的強大地位相當積極,短期內除了藉由相當高的晶片關稅來迫使其他國家供應國快速到美國進行設廠,特別是台積電外,美國終究還是期望有自己美系的半導體製造大廠,顯然先建立美國在地化半導體供應鏈為優先外,其次則開始著手美國政府直接入股Intel,也就是這項投資以轉換晶片法案中原先承諾但尚未支付給Intel的補助金為主,並加上其他資金,總金額高達89億美元,讓美國政府取得該公司約9.9%的股份,恐將成為川普總統強化美國製造業的重大政策創舉,並標誌美國在戰略科技領域採取更積極的資本介入;同時也正評估將相同的「國家持股模式」推廣至其他關鍵科技產業,包括半導體與人工智慧數據中心,代表著美國對於科技霸權的關鍵領域皆要掌握在手。

台積電

首先對於Intel的受惠程度來說,Intel近年來雖仍持續追趕台積電與Samsung在先進製程上的進程,但不論是Intel 18A或未來的Intel 14A皆不被市場看好,此次若獲美國政府直接資金挹注,不但對於營運陷入瓶頸的Intel而言能獲得喘息,且此交易既符合川普美國製造業優先的期望,又能緩和執行長陳立武面臨的政治壓力,未來更將有助於加快俄亥俄州新廠建設與技術研發,減輕公司建廠資金壓力,甚至不排除川普將以政府的壓力來讓美系客戶端下單給予正統的半導體製造公司–Intel。

其次,對於台積電來說,美政府擬入股Intel,此事件的影響一體兩面,也就是說台積電雖然短期內恐不會再面臨救援Intel的議題,對於台積電的獨立性、無可取代的地位、與供應鏈及客戶維持中立性之架構皆不會遭到破壞,關鍵核心技術也較不會有外流的風險。但另一方面,台積電先前對於美國川普總統曾經提及過,美國晶片法案即便台積電沒有後續的補貼也無礙,但基礎上是每家業者皆是公平的條件下競爭;但顯然美國政府若入股注資Intel,台積電顯然將面臨極為不公平的競爭環境,況且在美投資成本又高,因而持續輾壓競爭對手的唯一途徑,僅有不斷擴大先進製程的領先程度,並在這Intel的空窗期建立高度的技術門檻;唯有如此,即便未來重量級客戶必須有訂單又釋出給予Intel,也僅能是指標性小量的下單,須讓客戶了解台積電超高的先進製程良率才是大量訂單的最佳去處。

整體而言,「國家持股模式」模式、貝森特財長主導的「15%抽成模式」此兩種模式有機會成為美國川普政府的新型產業政策工具,分別從市場准入費與股權參與兩條路徑確保國家利益,不過此作法確實也恐引發國內外對美國市場自由化程度與政府干預邊界的討論,特別是與盟國的產業合作框架可能需要重新調整;且不論如何,在此情況下,美國半導體業是否就此持續擴大的競爭力,對於台積電中長期的優勢是否產生極大的壓力值得關注,畢竟我國晶圓代工龍頭面對的將是美國國家的力量,況且美方相當覬覦台積電在先進製程的高度市佔率與無可取代的全球地位,故我方也需審慎防範美國川普總統後續對於半導體業的各項舉措所帶來的影響,特別是此次美方若正式入股Intel而形成示範作用,相對也是對其他美系科技廠商形成鼓舞,只要與美方政府建立更密切的合作關係,就能獲得更大的政策與資金支持,似乎未來不公平競爭的起跑點現在正是進行式。

劉佩真

Loading

在 Google News 上追蹤我們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