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揭露太陽耀斑溫度驚人飆升 粒子高溫達6000萬度
記者林育如/編譯
最新科學研究發現,太陽耀斑中被加熱的粒子溫度遠超過先前估計,最高可達6000萬攝氏度(約1.08億華氏度),是過去預測的數倍之高,挑戰了科學界對太陽活動的既有認知。

太陽耀斑是太陽大氣層中的巨大爆炸,會釋放強烈輻射,影響衛星運作、干擾無線電訊號,甚至威脅太空人安全。由蘇格蘭聖安德魯斯大學亞歷山大·羅素(Alexander Russell)領軍的研究團隊指出,耀斑中粒子尤其是離子的溫度遠遠超過過去預期,電子溫度約為1000萬至1500萬度,但離子溫度卻可飆升至6000萬度以上,並且兩者間的熱交換需時數分鐘,使高溫狀態得以持續,進而影響耀斑的物理特性。
長期以來,天文學家對太陽耀斑發出的光譜線「過度展寬」現象感到困惑。光譜線是不同元素發出的光經分光儀分解後的特徵線,但這些線條比理論預期更模糊且寬廣。過去學界普遍認為,這是因為太陽等離子體中的湍流導致光線散射,但觀察與理論存在不符,且部分情況下光譜線的對稱性也不符合湍流效應。
延伸閱讀:
隼鳥2號樣本揭曉新發現!龍宮小行星液態水活動超過十億年
天文發現:奇瓦星或擁第三環帶或新衛星
SpaceX斥資170億美元收購EchoStar頻譜 強化Starlink直連手機服務
NASA揭「失蹤矽」之謎 古老棕矮星曝氣態行星大氣關鍵線索
羅素團隊透過磁重連實驗及數值模擬提出新的解釋,認為耀斑中粒子溫度極高是造成光譜線展寬的主因。磁重連是磁場線斷裂再連接的過程,釋放巨大能量驅動耀斑爆發。高溫離子在高速運動下,天然造成光譜線展寬,成功解開了近半世紀來的太陽物理謎團。
這項發現不僅豐富了對太陽耀斑的基本理解,也對太空天氣預測產生重要影響。科學家若低估離子中儲存的能量,可能會錯誤評估太陽風暴的強度與威脅。更精確的模型將助於衛星運營商、航空業及太空機構提前防範相關風險。
此外,研究呼籲未來太陽物理模型應採用「多溫度」方法,分別考慮電子與離子的溫度差異。這種方式在地球磁場等等離子體環境中已被廣泛使用,但在太陽研究中尚屬少見。
該研究成果已於本月發表在《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為探索太陽活動提供了全新視角與基礎。
資料來源:Space.com、
gadgets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