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溝通專家教你停止當「好人」 如何在工作中避免討好型人格?
記者彭夢竺/編譯
知名溝通專家凱特·梅森(Kate Mason)博士指出,在工作中表現出「友善且樂於助人」並非壞事,但「過度討好」(people-pleasing)無助於你的職涯發展。身兼溝通教練及《Powerfully Likeable: A Woman’s Guide to Effective Communication》一書作者的梅森表示,許多專業人士認為,對每個請求都說「好」是維持良好職場關係的必要條件。
「在文化上,我們將受人喜歡與順從畫上了等號。我們認為,為了受人喜歡、讓別人覺得我很棒或願意與我共事,我就必須接受每一個找上門的請求。」然而,梅森強調,當我們「過度迎合」(bend over backwards)他人時,其實是在傷害自己。

討好行為導致倦怠 利用「未來」的自己做決策
臨床心理學家黛比·索倫森(Debbie Sorensen)曾在2023年表示,討好型人格者往往在追求幫助他人的過程中忽略了自己的需求,這可能導致怨恨和倦怠。此外,承擔過多任務的員工可能因過度勞累而面臨「長期壓力」。
如果你容易討好他人,梅森建議在同意請求前花點時間思考。
梅森本人使用一個簡單的試金石:「當現在的我說『好』時,未來的我會不會樂見自己簽下了這份承諾?」她說:「如果你能真正意識到這點,並給自己一秒鐘的反思時間,這可能就是判斷你是在討好,還是真正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好方法。」
面對主管別說不 要開展「優先順序」對話
梅森認為,「不」是一個完整的句子,這句格言在職場中不一定適用,而在組織層級中設定界線確實很棘手。她指出,當你的主管要求你承擔另一項任務時,即使你已經很忙,「你往往沒有能力直接說『不用了,謝謝』。」
梅森建議,與其立即同意,不如與上司展開一場關於管理優先順序的對話:「我這週還有4件其他事情正在處理,請問您希望我將這個新任務排在哪一個優先級?我很樂意接下,但既然我還有4件事情,它應該排在第一位還是第五位?」
梅森表示,要求主管幫助你權衡這些額外任務並非「咄咄逼人」,而是務實的表現。「這既能幫助你了解這項任務的重要性,同時也能幫助你的經理記住並看見你剩餘的工作量。」
她補充,從主管的角度來看,清楚溝通你的工作量是「非常值得讚賞的」。這不會被視為「他們怎麼敢拒絕」,而更像是「哦,對,這是一個很好的提醒」。
同事與客戶的請求 運用「無餘裕」委婉拒絕
梅森表示,處理來自同事的請求仍需要圓滑的技巧,但採取更堅定的態度是可以接受的。她在書中推薦的台詞是:「很遺憾,我沒有足夠的心力來投入這項任務,無法給予它應有的時間。」
同樣地,自由工作者可以告訴客戶:「我已經達到工作量上限,目前無法承接這項工作。」最終,梅森希望專業人士明白,說「好」不是唯一的選擇:「我可以做出選擇,而且這並不意味著我的職涯會因此終結。」
資料來源:CNB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