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買氣降溫 全球車廠轉押自駕車熱潮

記者黃仁杰/編譯

美國汽車產業原本預期在本世代逐步淘汰燃油車,但隨著市場成長放緩與川普政府收緊電動車政策補助,車廠正尋找下一個成長引擎。《The Drive》指出,許多車廠正將焦點從電動車轉向自駕車(Autonomous Vehicle, AV),希望掀起「自駕復興潮」。

螢幕擷取畫面 2025 08 15 140802
《The Drive》指出,許多車廠正將焦點從電動車轉向自駕車(Autonomous Vehicle, AV),希望掀起「自駕復興潮」。(示意圖/科技島資料照)

電動車榮景不再 車廠押寶自駕技術

2010 年代自駕技術曾掀起一波投資熱,但多數專案未能商轉。通用汽車(GM)旗下的 Cruise 燒掉數十億美元、最終關閉;福特的 Argo AI 也早早收攤。即便特斯拉(Tesla)持續改良 Autopilot 與 Full Self-Driving 功能、並推出 Robotaxi 服務,距離完全自駕仍有落差。

如今,AI 與運算技術進步重新點燃業界信心。前特斯拉自駕主管史特林.安德森(Sterling Anderson)已加入 GM,強調「自駕是 GM 現代產品組合的基石」。GM 計畫強化 Super Cruise 系統,最終導入光達(LiDAR)實現「免手、免眼」駕駛,而非重啟虧損嚴重的無人計程車事業。

據《金融時報》報導,通用、Stellantis、福斯(Volkswagen)等車廠正加速自駕技術研發,視其為下一個成長戰場。不過分析指出,自駕出租市場利潤極低、資本支出龐大,傳統車廠面臨投資壓力;相較之下,科技巨頭只需追求成長,不受獲利短期約束,因此在 Robotaxi 發展上更具優勢。

Stellantis、福斯、豐田齊進場

Stellantis 近日宣布與輝達(NVIDIA)、鴻海(Foxconn)及 Uber 結盟,預計於 2028 年推出自駕平台,首批 5,000 輛車將在美國上市。福斯則透過旗下 Moia 部門與 Uber 合作,測試 ID. Buzz 自駕服務;現代、豐田及新創 Lucid Motors 也陸續加入戰局,顯示汽車產業正掀起第二波自駕投資潮。

特斯拉再陷「車門卡死」調查

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擴大對特斯拉電子車門把手失效問題的調查。該機構表示,近期收到多起投訴,指 Model Y 與 Model 3 車門在低壓電池故障或車禍後無法開啟,導致乘客被困車內。部分案件涉及兒童受困於高溫車輛中,甚至傳出傷亡。

原調查僅針對 2021 年式 Model Y,但因新增七起投訴,範圍已擴及 2017–2022 年 Model 3 與 2020–2022 年 Model Y。監管單位要求特斯拉在 12 月 10 日前提交事故、火災、傷亡及訴訟相關資料。

此外,特斯拉正面臨一樁 2024 年 11 月事故訴訟,指一輛 Model S 因車門無法開啟導致兩名倖存者被燒死。公司已表示將改良設計,使車門在「緊急狀況」下更易開啟。

關稅拖累 豐田獲利恐跌兩成五

儘管混合動力銷售亮眼,豐田仍難逃關稅與匯率波動衝擊。據《路透》報導,分析師預測豐田 7–9 月季度淨利將年減 25%,至 8,631 億日圓(約新台幣 1,833 億元),為 2022 會計年度以來最低。

豐田此前已估計關稅衝擊達 1.4 兆日圓,並將全年營益預估下修 16%。混合動力車在 2024 上半年佔豐田與 Lexus 銷售比重達 42%,純電車則不足 2%。顯示即便在電動車轉折期,關稅與全球經濟壓力仍使傳統車廠獲利受限。

來源:insideevs

Loading

在 Google News 上追蹤我們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