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挑戰太空餐桌!微型蛋白質工廠可能隨人類飛上月球與火星

記者林育如/編譯

早在1947年,果蠅就搭乘V-2火箭飛上太空,成為首批征服太空的生物。如今,隨著人類計畫登月甚至火星長期任務,科學家開始思考一個新問題:昆蟲能否成為太空人的可行食物來源?歐洲太空總署(ESA)最新研究顯示,這些小小生物在微重力環境中表現出令人驚訝的適應力,或許比我們想像的更有潛力。

4 4
果蠅、蟋蟀和黃粉蟲或許將在未來幫助太空人補充蛋白質,成為太空任務中微型卻高效的營養來源。(圖/AI生成)

昆蟲營養價值高、體積小、資源消耗低,能將人類無法直接食用的物質轉化成高蛋白食物,提供蛋白質、脂肪酸、鐵、鋅與B群維生素等多種營養素,甚至在部分指標上與肉類或豆類相當。全球已有數十億人將昆蟲納入飲食;在太空中,ESA太空人Samantha Cristoforetti曾將含蟋蟀粉的藍莓穀物棒帶上國際太空站。

在微重力實驗中,果蠅能完成完整生命周期,從受精到產出下一代;螞蟻則能牢牢抓住表面。這些結果顯示昆蟲具有較強的空間適應能力,未來可能在太空環境中穩定生長。2023年,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授權家蟋蟀和黃粉蟲可供人類食用,也為太空飲食研究提供法規支持。

延伸閱讀:
太空黑科技!ETH Zurich 3D 列印人類肌肉 未來或可「印出器官」
太空餐新趨勢?歐洲科學家計畫「尿液變食物」
寶可夢卡牌完成「終極宇宙之旅」 一張卡片被送上外太空

然而,要讓昆蟲成為長期太空餐桌的一部分仍有挑戰。現有研究多數短期進行,尚未完整觀察多代繁殖。微重力飼養系統、加工成適口食品的方法,以及太空人心理接受度都是未來必須解決的問題。科學家強調,昆蟲在太空任務中仍屬實驗性、潛力型方案,而非即時可用的食物。

隨著人類探索深空的腳步加快,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生物可能成為意想不到的好幫手。果蠅、蟋蟀和黃粉蟲或許將在未來幫助太空人補充蛋白質,成為太空任務中微型卻高效的營養來源。

資料來源:Universe TodayESA、SpaceDaily

Loading

在 Google News 上追蹤我們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