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促法 × NPO × 55+!台灣真正被忽略的永續引擎
文/戴中興(台灣品牌永續藍圖學校 校長、全球永續公益組織聯盟 名譽理事長)
台灣正在快速邁入超高齡社會,但真正的挑戰不是「人口變老」,而是「國家治理的模式沒有同步升級」。在少子化、社宅需求、ESG 壓力、弱勢支持、人力短缺等問題層層堆疊之際,台灣其實握有兩股最容易被忽略、卻極具能量的公共資源——55+ 壯世代人口與超過 10 萬家的 NPO 生態系。壯促法的通過,為這兩大資源第一次打開了制度化協作的可能性。而一旦兩者成功連線,台灣可能在未來二十年,形成一套不同於世界任何國家的「共益治理模式」。

一、壯促法的核心不是照顧 而是啟動 55+ 的治理能力
今日的 55+,早已不是依賴者,而是台灣最具智慧、健康與行動力的一群。他們經驗充足、人脈深厚、教育程度高,熟悉科技,也願意參與公共事務。因此,壯促法真正的精神不在於把壯世代視為「社會負擔」,而是把壯世代視為台灣的第二引擎——一群願意再出發的治理夥伴。更成熟的政策定義應是:「55 歲以上,且具有學習、服務或社會參與意願之國民」。意願比年齡更能代表能力;參與動機比年齡更能反映未來貢獻。在這樣的理念下,壯促法不僅是社福法,更是一部公共治理法。所以中央主管單位是國家發展委員會而不是落入某一部會。
二、10 萬家 NPO 是台灣的治理神經系統
長期以來,台灣民眾以為 NPO 只有「四萬個人民團體」。事實上,完整的 NPO 生態系包含:五萬多個社會團體、九千多個財團法人(教育、醫院、宗教)、七千多個社區發展協會、數萬個 NGO、社群組織、志願團體與社會企業總量超過 10 萬個節點。這些節點每天在做的事情,就是台灣真正的基層治理:社區健康、課後陪伴、弱勢支持、災害救援、教育推廣、家庭服務、社宅陪伴、淨零與環境行動。沒有 NPO,是無法支撐台灣目前的社會安全網架構的。壯促法若要成功,就必須與這 10 萬個節點真正串聯,而不是讓政策落入少數單位的封閉操作模式。
三、壯促法 × NPO 不是承包,而是生態系運作
壯促法的落地方式不應回到傳統的「政府委託單位」模式。這種集中式做法會產生:能量集中、資源黑箱、缺乏公平、生態系無法參與、媒體與民代的政治風險。現代治理的方向應是: 開放式、多中心、多 NPO 能參與的公共生態系。也就是:政府訂標準、NPO生態系自由組隊,地方與社區共同治理、55+ 透過制度培力進入服務系統產業、社宅、社區一起參與。壯促法不是「指派給一個組織」的計畫,而是「交給整個 NPO 生態系」的國家協作工程。
四、壯世代加速器 提供制度而非承包計畫
要讓 NPO 生態系和 55+ 壯世代有效運作,需要的不是「執行單位」,而是「制度平台」。這就是壯世代加速器的角色:它不是某一個 NPO。它是一套開放式的治理 OS(操作系統)。任何 NPO、社區、社宅或機構都能使用:55+ 的培力系統,治理標準化工具,永續儀表板(健康、ESG、社宅)共益治理模型(3 階段 × 5 系統 × 4 能力),NPO 治理升級方法協作平台與數據工具這樣的架構能讓壯促法真正從「政策」變成「可複製的治理」。
五、壯促法 × 10 萬 NPO × 55+ 台灣的永續國力全面被點亮
若壯促法以正確方式落地,將創造:NPO 人力補充與升級社宅治理能力,提升社區安全與韌性,提升淨零與 ESG 人才,補充公共服務的可擴散模式。壯世代的健康與社會參與提升世代共學共治的全新社會結構,這不是變老的代價,而是變老的力量。
當 55+ 與 10 萬 NPO 連線 台灣就會亮起來
壯促法的意義,不是照顧誰、補助誰、委託誰,而是讓台灣重新學會「一起治理」。55+ 是台灣的智慧與能量,NPO 是台灣的神經網路,壯促法是接起這張網的電流,壯世代加速器是讓所有節點一起運作的作業系統。台灣未來不是靠單一組織,而是靠人民的共同意願。當 55+ 願意再出發、當 NPO 願意協作,台灣就能把超高齡化變成永續國力。這,就是壯促法真正的重要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