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涯領航】土木系人才如何成為科技建廠與智慧城市的驅動者?

媒體中心/台北報導

以往談到高科技產業,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是電子、資工或電機系人才。然而,隨著AI、智慧製造、半導體、智慧城市與資安等領域快速崛起之下,科技業對理工背景的需求日益多元。過去給人「偏向營建、結構設計」印象的土木工程學系,如今已成為科技產業挖角的潛力來源之一。

從超大型高科技廠房的精準建造,到智慧城市所需的數位基礎建設,土木工程師正處於一場由 BIM(建築資訊模型)、GIS(地理資訊系統) 和 IoT(物聯網) 驅動的數位轉型前沿。土木系畢業生必須認知到,現代科技業需要的土木人才,已從傳統的「施工監造者」升級為能夠掌握數據建模與數位整合的專家。

過去給人「偏向營建、結構設計」印象的土木工程學系,如今已成為科技產業挖角的潛力來源之一。(圖/123RF)
過去給人「偏向營建、結構設計」印象的土木工程學系,如今已成為科技產業挖角的潛力來源之一。(圖/123RF)

核心轉變:傳統與現代土木人才的差異

傳統的土木系訓練,以工程現場與結構設計為主,著重於結構分析、材料力學、施工法規及現場管理,學生的實作場域多在工地、工程實驗室,技術重心偏向建築與基礎設施。這些基礎在科技建廠中依然重要,但現代科技業對土木人才的要求已從過去的「現場導向」轉為「數據與系統導向」

根據 工研院(ITRI)產業分析跨域工程人才報告,科技製造所需的工程人才已經不再單靠單一專業,而更強調數據分析、工程流程管理、良率提升思維,以及與機械、材料、資工等跨部門協作。簡單來說,科技業看中的已經不是「能不能畫結構圖」,而是「能不能用工程邏輯解決製程問題」。

畢業前超前部署:鎖定「數位化」與「程式化」

土木系學生若想順利跨足科技業,應在大學期間鎖定以下核心技能進行準備:

  1. 精通「建築資訊模型」(BIM)與「地理資訊系統」(GIS)應用
    這是土木工程與數位科技結合的2大核心技術。

技能準備:積極選修或自學 BIM 軟體操作與GIS 空間分析。BIM 不僅用於設計,更結合 4D(進度)與 5D(成本)模擬,幫助企業實現 ESG 永續目標與高效管理。

實務專案:嘗試將校內專題結合 BIM 進行建模與衝突檢討,並練習將 BIM 模型與 GIS 坐標系統整合,展現對「城市信息模型」(CIM)概念的理解。

  1. 強化程式設計與數據建模
    即使是土木工程,也需要運用程式思維來解決複雜問題。

跨領域選課建議:修習程式設計(Python)用於數據處理、自動化報告或結構模擬後處理;選修數據庫管理(SQL)與物聯網(IoT)課程。

結構/模擬軟體:深入學習結構分析、有限元素法(FEM)等計算理論,並熟練操作相關的商業軟體,這類技能在科技廠房的超精密結構設計中至關重要。

土木系獨有優勢:大規模、高可靠度的系統專家

即使畢業前沒有特別規劃,土木系的核心訓練仍賦予畢業生進入科技業的強大優勢。

  • 大規模系統整合思維:土木工程師習慣處理跨數年、橫跨多專業(結構、機電、環保)的複雜大型專案。這種從宏觀到微觀的系統化管理和整合能力,與高科技廠房建置或基礎設施的複雜性高度吻合。
  • 極限環境與高可靠度分析:土木訓練強調結構安全與可靠度,面對地震、極端天氣的挑戰。這種對「穩定性」與「風險評估」的專業敏感度,對於科技業在建廠選址、基礎設施的穩定運維至關重要。
  • 法規與實務的橋樑:土木工程師熟悉營建法規、安全規範,能夠確保建廠專案在複雜的法規環境下順利進行。在科技業,他們是確保廠房設計與運作符合環安衛(EHS)與地方規範的關鍵人物。

1111人力銀行客服副總梁庭瑄指出,近年科技業對「具工程邏輯、能做數據分析、懂專案管理」的人才需求持續攀升,建議土木系畢業生在求職時,除了補強 Python、資料分析或製程基礎等技能外,更應在履歷中突顯自己在大型專案協調、風險管理、工程判斷與問題解決上的能力,只要能展現跨領域學習意願與應用工程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土木系學生完全有機會在科技業人才競爭中脫穎而出。

Loading

在 Google News 上追蹤我們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