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浪|中國AI已經主宰開源市場,但即將變天?特斯拉Robotaxi進軍灣區!何時才能拔掉安全駕駛?

本集探討了兩個主要的科技趨勢:中國 AI 在開源市場的主導地位,以及 Tesla Robotaxi 在加州的擴張與面臨的法規挑戰。主持人首先討論了中國 AI 新創公司智譜 AI 及其強大的 GLM4.5 模型,強調中國企業透過技術開源、訓練數據優勢和算力限制下的創新,已在開源 AI 領域取得領先地位。接著,文章深入分析了 Tesla Robotaxi 服務從德州擴展至灣區的進度,並對比了德州與加州在自駕車法規上的巨大差異,指出 Tesla 在加州仍處於有安全駕駛員的測試階段,並面臨著嚴格的安全性和接管率審查門檻。

本集重點整理:

1. 智譜(Zhipu AI)與 GLM4.5 模型展示中國在開源 AI 市場的主導地位:中國的 AI 新創公司智譜 AI 推出了強大的開源模型 GLM4.5,再次成為 AI 界的頭條新聞。該模型擁有 355 億參數,採用了混合專家(MoE)架構。在智譜自行設計的綜合評比中(涵蓋 12 個基準測試,主要類別包括 Agentic 工具使用、推理能力和編程),GLM4.5 排名第三,僅次於 Grok-4 和 OpenAI 4o3,超越了 Claude Opus 和 Gemini 2.5 Pro 等西方主流模型。這反映出中國 AI 公司已完全主宰了開源 AI 市場,業界實際使用數據(如 Open Router 排名)也顯示 DeepSeek 和 Qwen 等中國模型佔據了開源模型使用量的前列。中國模型的優勢源於開放原始碼環境促進技術快速進步、較少智慧財產權問題導致訓練資料取得容易,以及算力資源瓶頸促使他們進行更多創新,例如在模型架構上進行取捨。

2. GLM4.5 模型的「高而窄」創新架構:GLM4.5 在模型架構上採用了獨特的設計選擇,即「降低寬度、增加高度」的 MoE 架構。降低寬度是指減少專家數量(MoE 中的專家數)和隱藏狀態(hidden state)的維度。隱藏狀態的維度被降至約 5,000 個,這通常被認為會削弱模型理解資料的抽象空間能力,使模型性能變差。然而,智譜透過將層數(transformer layer 數量)堆疊得更多,增加了模型的高度。這種「變窄但變高」的取捨,最終被發現可以讓模型的推理能力變得更強。這項發現是中國 AI 企業在有限算力預算下,為追求更強推理能力而進行的架構創新。

3. 智譜在強化學習(RL)領域的 SlimRL 架構創新:智譜 AI 在 RL 方面推出了創新的架構,稱為 SlimRL,這明顯是他們較為自豪的部分。SlimRL 專門為訓練 AI Agent 設計,核心特色是採用同步與非同步的混合式訓練。由於訓練 AI Agent 時,推論過程(Policy Rollout,如模擬訂機票操作)耗時較久,若採用傳統同步訓練會造成 GPU 閒置浪費算力。SlimRL 則透過非同步方式,讓部分 GPU 持續進行 Rollout 收集資料,另一邊的訓練 GPU 則持續不斷地更新權重,兩者透過資料緩衝區連接。雖然西方頂尖實驗室很可能也使用類似優化方式,但 SlimRL 是智譜將該架構完全開源,對學術界和開源世界而言是一項新穎且實用的工具。

4. 特斯拉 Robotaxi 在加州面臨嚴格的監管挑戰:特斯拉的 Robotaxi 服務在德州(奧斯丁)快速擴張營運範圍,但在加州灣區的擴張卻引發爭議。這主要是因為加州法規極為嚴格,目前特斯拉的服務(官方稱為 Supervised Ride-hailing)必須有安全駕駛員坐在駕駛座上。相較之下,德州目前的法規幾乎沒有嚴格要求,甚至理論上可允許完全無人的 Robotaxi 營運。在加州,自動駕駛服務需通過 DMV(車管局,管轄安全性與人員配置)和 CPUC(公共事業委員會,管轄營運與收費)兩大機關審查。特斯拉目前正處於 DMV 的第一階段(有人測試階段),因此不能使用「Robotaxi」或「driverless」等詞彙,僅能稱其為一般的載客服務。

5. 特斯拉在加州實現無人測試的門檻預估:特斯拉若要在加州從有人測試(第一關)進階到無人測試(第二關),必須達到 DMV 要求的安全標準,主要指標是接管次數與接管率。參考 Waymo 的經驗,他們從有人測試進入無人測試階段時,提交了約 120 萬英里的總里程數,接管率約為每 1,000 英里 0.09 次。如果假設 120 萬英里是門檻,且特斯拉若部署 100 輛測試車,可以在兩個月內達到此里程數。然而,最關鍵的挑戰在於接管率。主持人坦言,雖然特斯拉具備快速擴張車輛數量的優勢,但其目前的接管率尚未達到 Waymo 當年的 0.09 標準。要達到低接管率,特斯拉需修復目前遇到的許多「容易修復」(easy fix)的邊緣案例(edge case)和新功能相關的故障。

 

 

Loading

在 Google News 上追蹤我們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