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浪|史上第一張AI晶片登上太空!資料中心的未來是在太空嗎?OpenAI完成盈利重組了

本集節目探討了兩個主要的科技新聞:OpenAI 的重組(restructuring)及其對公司股權、未來 IPO 可能性及與 Microsoft 關係的影響,特別提到執行長 Sam Altman 對於公司未來巨額運算需求的辯護。最後,節目花了大量篇幅討論了 太空資料中心 的概念,包括一家名為 Star Cloud 的新創公司計劃將 NVIDIA H100 GPU 送上太空進行 AI 運算,並分析了將資料中心設置於太空在能源、成本、擴展性等方面的理論優勢,同時也討論了輻射和散熱等實際挑戰。

本集重點整理:

重點1:Open AI 的公司重組與盈利化轉型
OpenAI 近期完成了公司重組(restructuring),被視為一個重大的里程碑。這使得 OpenAI 正式轉變為一間盈利公司。雖然如此,OpenAI 仍然透過非營利組織進行控制,因為該非營利組織持有盈利公司 26% 的股權,並擁有任命和開除盈利公司董事會的權力。這間盈利公司被註冊為「公共利益公司」(Public Benefit Corporation),這表示除了股東利益外,它必須在公司章程中考量公共利益,例如全人類的利益。非營利組織擁有的 26% 股權,依據 OpenAI 5000 億美元的估值,價值約 1300 億美元,使其成為全球最有價值的非營利組織。此次重組後,OpenAI 在法規上具備上市(IPO)的能力,使得包括軟銀在內的投資人對獲得出場機會鬆了一口氣。

重點2:OpenAI 鉅額的算力支出預測與 Sam Altman 的爭議表現
OpenAI 的 CEO Sam Altman 宣布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數據:他們計畫在未來幾年內(估計約五年)花費 1.4 兆美元 來取得 30GW 的算力。將此數據與 OpenAI 預估的今年營收(約 130 億美元)相比,這筆花費超過其營收的 100 倍,被認為在任何歷史時間點來看都是極度誇張的比例,1.4 兆美元幾乎等同於一整間特斯拉公司的市值。在一次 Podcast 訪談中,當投資人 Brad Gerstner 提到這項巨額開支時,Sam Altman 表現得極為不滿和具有防禦性,甚至出言批評網路上唱衰 OpenAI 的人。有觀察者認為,Sam Altman 的行為表現讓他聯想起 Theranos 公司的 Elizabeth Holmes,認為他正在對投資人推銷一個「夢想」(AGI),其行徑與「用假象撐到成功」(fake it till you make it)的概念很接近,藉此獲得所需的資金,雖然 OpenAI 確實有做出有價值的產品。

重點3:太空資料中心的潛在優勢與概念驗證
將 AI 資料中心搬到外太空的議題受到科技界的熱烈討論。新創公司 Star Cloud 於今年 11 月發射了一張 NVIDIA H100 GPU 到外太空,進行 AI 模型的推論和微調,這項「概念驗證」(proof of concept)實驗,是人類史上首次在太空運行如此強大的 GPU。若太空資料中心可行,將帶來數千億美元的巨大市場。Star Cloud 提出的三大優勢中,最重要的是 能源與成本。在特定的「晨昏太陽同步軌道」(Don Dusk Sun Synchronous Orbit)上,衛星可以實現一年 365 天、一天 24 小時的持續日照。外太空太陽能的效率比地表高五倍,容量因子(capacity factor)理論上可達 95%,遠高於地表太陽能的 50% 上限。這使太空能源成本理論上能比美國地表電力便宜 22 倍。此外,發射成本若能因 SpaceX Starship 等可重複使用火箭降至每公斤 10 到 30 美元,可使其在 10 年運營期內的總成本遠低於地表。

重點4: 太空資料中心面臨的關鍵技術挑戰
太空資料中心要實用化,必須克服幾個巨大的挑戰。首先是 輻射問題:外太空充滿來自太陽和銀河的高能粒子輻射,會加速設備老化,並可能直接干擾晶片的位元翻轉,導致運算錯誤。解決輻射的方法包括硬體防護罩、晶片級別的增強,以及軟體層面的冗餘運算和頻繁的檢查點(checkpoint)。其次是 散熱問題:資料中心產生的巨大熱能,加上持續吸收的太陽熱能,都需要被有效散出。目前的解決方案是利用巨大的「輻射冷卻板」(radiation cooling)將熱能輻射到極冷的深空。Star Cloud 估算,一個 4 公里 x 4 公里的資料中心可能需要 1 公里 x 4 公里的輻射板。最後,維修和維護 也是挑戰,因為外太空的零件損壞率高。雖然系統設計為模組化,可以選擇將故障模組銷毀於大氣層或運回地球維修,但這對後勤和成本都是考驗。

Loading

在 Google News 上追蹤我們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