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向下扎根/實習有助縮短學用差距 李厚毓:企業更愛有AI素養與實作人才

記者鄧天心/台北報導

AI浪潮席捲各行各業,產業對高階AI人才的需求也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然而,中小企業在搶才戰中面臨嚴峻挑戰,全球AI領域目前約有420萬個職缺尚待填補,合格人才供給卻嚴重不足。1111人力銀行洞見未來趨勢,攜手《科技島》和財團法人AI人工智慧學院三強聯手,舉辦「AI人才 × 教育 × 產學論壇」,探討各行各業如何在AI人才爭奪戰中突圍,台灣若美科技執行長李厚毓也分享了自身經驗。

S 41099311
若美科技執行長李厚毓指出,中小企業在招募時常被應徵者與大公司比較,壓力不小,但公司積極導入AI工具,重視員工幸福指數,並與清大合作開發熱分析工具,提升團隊效率與產品競爭力。(圖/1111人力銀行)

小型企業如何應對AI搶才浪潮

李厚毓指出,像輝達這類國際科技巨頭尚未正式在台設立總部時,就已經在供應鏈周邊積極招募人才,本地中小企業在招募時,常常被應徵者質疑條件與環境是否能與大企業抗衡,帶來不小的壓力與挫折感。

他強調,現今企業不僅需要會開發AI的人才,更需要善用AI工具、能夠靈活應變的人,若美科技專注於散熱科技領域,AI技術的導入大幅提升了團隊效率與產品競爭力,李厚毓舉例,熱分析本是一項需投入大量資金與人力培訓的專業技術,若美科技選擇與清華大學合作開發熱分析工具,讓業務代理商能直接與客戶溝通,減少團隊規模,提升溝通效率,這正是AI帶來的最大魅力。

此外,李厚毓認為,小公司最需要的是「速度」與「經驗值的積累」,透過AI工具的導入,不僅能優化流程、提升B2B市場競爭力,也能更有效率地分配資源,強化企業實力。

培養學用合一人才 鼓勵學生實習

李厚毓指出,實習比例的提升對於縮短學用落差至關重要,他強調,企業的運作節奏與學校截然不同,學生若能在業界有三到六個月的實習經驗,將有助於適應與調整,透過「做中學、學中做」的實務參與,培養職場所需的彈性與適應力,學生能夠逐步跟上產業步調,避免畢業後直接進入職場時產生適應上的困難。

面對AI時代的來臨,李厚毓認為,過去企業錄取人才時重視如樞紐分析等工具操作能力,但隨著AI技術普及,這些基礎技能的學習方式也需與時俱進,他建議,學生應將重點放在理解背後的邏輯與應用AI的能力,而不僅僅是學習單一工具,具備AI素養與實作經驗的學生,將大幅提升進入企業的競爭力與錄取機會。

隨著AI技術滲透各產業、帶動人才需求成長,台灣企業正積極布局,尋求創新突破。論壇現場專家普遍認為,未來不僅是科技業,服務、製造、物流等傳統產業也將持續導入AI,創造更高產值。企業唯有重視科技人才的培育與AI運用,才能在全球競爭中搶得先機。

瀏覽 153 次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