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其實不好用?調查發現 員工平均花2小時幫AI收爛尾

記者鄧天心/綜合報導

過去兩年,生成式AI技術在全球迅速擴展,越來越多企業投入大量資源導入AI,以期提高產能和營運效率,根據產業調查資料,2024年實施全AI流程的企業數量較前一年增幅將近一倍,員工在日常工作中使用AI工具的比例也大幅提升,然而,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最新報告指出,約95%的組織尚未從AI投資中獲得可量化的效益,AI普及似乎未如預期帶來明顯回報。

研究發現,AI低質工作(Workslop)現象在多數企業間流行,根據美國BetterUp Labs與史丹佛大學合作發表的調查,AI低質工作指的是外表看似專業、由AI快速生成,實則缺乏內容與細節、難對實際專案產生意義的工作成果,研究顯示,這類AI生成內容包括文件、簡報和程式碼,結構完整,語言通順,但經常導致下游員工需要花費額外時間解讀、修補甚至重做,進一步影響工作進度。

401ede8b 5eec 4f65 b3f4 e0113bd17711
MIT媒體實驗室調查發現,95%的組織對於AI投資帶來的實際回報幾乎沒有感。(圖/AI生成)

延伸閱讀:

搶全球氫能商機!工研院與德國攜手加速 氫氨發電落地

在針對美國1,150名全職員工的調查中,在科技、專業服務產業有40%的受訪者表示過去一個月曾收到AI低質工作,平均每10份工作內容中約有1.5份屬此類型。

研究推估,員工平均處理一次AI低質工作的時間接近2小時,換算薪資損失,每位員工每月約186美元。如以萬人規模企業計算,全年潛在產能損失可能超過900萬美元。

資料來源:HBR

Loading

在 Google News 上追蹤我們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