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Google執行長直言:中國工程師比美國更拚命 美國恐掉隊
記者鄧天心/綜合報導
前Google執行長艾瑞克・施密特(Eric Schmidt)近日的一席話,在美中科技競爭的背景下掀起不小爭議,他直言,如果美國希望在人工智慧與高科技領域維持領先,就必須重新檢視「工作與生活平衡」的文化價值,甚至可能為此犧牲部分舒適生活。
施密特指出,中國正在加速投入人工智慧、半導體與軍事科技,美國則因強調「朝九晚五」與家庭時間,可能在競爭力上慢慢被反超,他更直白警告:「中國的工程師與創新者正以更快的速度、更長的工時往前走,美國若不改變現狀,將可能被超越。」

延伸閱讀:
微軟讓你也能在Excel、PPT裡「Vibe Coding」 程度不輸大學實習生
美國矽谷一向以彈性工時、創意自由和休假制度吸引人才,這樣的文化讓工程師能在更輕鬆的環境中發揮創意,不過,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不少科技公司仍盛行「996」制度,每天早九點到晚九點,一週工作六天,這套模式雖然引發長工時、過勞和健康風險的批評,但其快速的產品迭代與產業規模擴張,確實讓中國在全球科技版圖中不容忽視。
延長工時確實能縮短研發週期,在AI訓練和大數據分析等需要高強度投入的領域,時間就是資源。然而,無限放大效率的代價,是健康問題、人才流失與創意思維的枯竭,許多研究也表明,如果少了適度休息,團隊生產力最終反而會下滑。
施密特的發言,不僅讓矽谷文化再度被拿來比較,也引出美國必須面對的選擇題,要靠「加班拼命」來與中國競爭,還是打造更聰明、更可持續的制度優勢?隨著AI帶來產業革命,真正的領先關鍵或許不是更長的工時,而是如何透過教育、人才培育與制度設計,建立一個既能快速衝刺、又能長期保持活力的創新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