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取代工作只是假象?耶魯大學研究:AI對就業市場影響「微乎其微」
記者彭夢竺/編譯
近日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儘管外界對AI將取代人類工作的焦慮日益高漲,但目前幾乎沒有證據顯示這種情況正在發生。
ChatGPT發布以來 美國勞動市場未見「明顯破壞」
耶魯大學非黨派政策研究組織「預算實驗室」(Budget Lab)的經濟學家們,調查了自2022年11月ChatGPT首次亮相以及隨後其他生成式AI模型發布以來,美國就業情況的變化。
他們得出的結論是「不需擔憂」。
報告摘要中,Martha Gimbel、Molly Kinder、Joshua Kendall和Maddie Lee指出:「總體而言,我們的指標顯示,自ChatGPT發布33個月以來,更廣泛的勞動市場並未經歷明顯的破壞,這削弱了對AI自動化目前正在侵蝕整個經濟認知勞動需求的擔憂。」
AI領導者推波助瀾:裁員原因更偏向外包與成本控制
AI公司的領導者們一直在煽動這種擔憂,這也是一種與立法者會面的有效方式。今年5月,Anthropic執行長Dario Amodei曾表示,擔心AI可能在5年內將入門級白領工作數量削減一半。OpenAI執行長Sam Altman也發表過類似的言論。
同時,像IBM和Salesforce這樣進行裁員的大公司,也將自己樹立為這一論述的例證。然而,這些裁員行動可能更多是出於外包而非自動化。像Fiverr這樣規模較小的公司,在裁員時也曾援引AI作為理由。
微軟(Microsoft)最近也發布了一份關於「最可能受AI影響的工作」的報告,但隨後又與其保持距離,澄清「我們的研究並未對工作崗位被裁減做出任何結論」。
就微軟自身的案例而言,這些裁員似乎是為了在向資料中心投入巨額資本支出以推動其AI野心後,降低開支並安撫投資者的一種手段。
全球研究共識:企業的「懷疑態度」是影響有限的原因之一
耶魯大學「微不足道」的結論並非沒有先例。2023年,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ILO)的一項研究就總結,生成式AI可能不會取代大多數工人。
一項於4月發表的針對丹麥工人的研究確定,生成式AI對工資或就業沒有實質性影響。另一項在2月發布的研究發現,「總體就業影響是溫和的,因為暴露於風險的職業需求減少,被採用AI的企業生產力提高所帶來的勞動需求增加所抵消。」
雖然存在一些相互矛盾的數據,例如史丹佛數位經濟實驗室(Stanford Digital Economy Lab)最近的一項研究聲稱,暴露於AI風險最高的應屆大學畢業生,其就業率比受AI影響較小的職業相對下降了13%。
但目前的普遍共識是,生成式AI到目前為止對勞動市場尚未產生有意義的影響。其中一個可能的原因是企業界對這項技術仍持懷疑態度。
資料來源:The Regi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