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碳耕隊行動計畫:公私協力減碳戰略 深化國際永續佈局

媒體中心/綜合報導

外交部前駐聖露西亞陳家彥大使(曾任駐聖露西亞大使)及前駐沙烏地阿拉伯王國公使鄧聖平代表來訪CarneuBank碳中和銀行,會中談到如何透過政府目前積極推動的減碳、與外交事務融合。本次交流主要聚焦在以公私協力為引擎,推升減碳行動及邦交合作,透過實際案例與平台媒合,將永續行動具體化、數字化,實現我國在國際氣候治理上的承諾,以及產生可供交易的碳權。

1711828
中1為外交部前駐聖露西亞陳家彥大使,右側依序為CarneuBank碳中和銀行戴中興創辦人、全球永續公益組織聯盟王藝憓理事長;左3為外交部前駐沙烏地阿拉伯王國公使鄧聖平代表。(圖/碳中和銀行提供)

以「公私協力」為目標,擘劃氣候外交新策略

會中全球永續公益組織聯盟王藝憓理事長、CarneuBank碳中和銀行創辦人戴中興等專家,共同盤點臺灣目前碳交易制度發展現況,並擘劃具體可行的產、官、學國際碳權交易方案。
陳家彥大使與鄧聖平公使代表於會中表示,面對全球氣候變遷的嚴峻挑戰,以及我國現有資源的限制,期望透過在邦交國發展減碳和碳權計畫,以「效益最大化」的原則,不僅提升我國在氣候議題上的國際能見度,更能藉此強化與邦交國的實質合作。

碳權外交:從農耕隊到國家碳耕隊

CarneuBank碳中和銀行創辦人戴中興指出,臺灣雖然在碳權制度的建構上尚處於起步階段,卻正因如此,能擁有更大的彈性,依據邦交國或友好國家的產業結構與環境需求,發展出兼具在地性與創新性的合作機制。臺灣可藉由示範型專案率先建立可行的合作模式,將本土累積的綠色能源技術、碳管理專業與永續治理經驗及AIOT有效輸出,協助合作國家提升減碳效能,同時拓展自身在國際永續布局中的影響力。戴中興強調,這樣的模式不僅能強化臺灣的國際連結,亦能展現臺灣在全球碳治理舞台的專業能力與責任感。

借鏡國際成功經驗,打造可複製的碳權模式

全球永續公益組織聯盟王藝憓理事長在會議中以「烏干達透過爐具改良計畫成功減排並發行碳權」為典範案例,指出此類專案不僅能真正落實碳排放減量,其碳權收益更直接挹注當地學校及社區,促成良善循環,同時兼顧在地經濟效益與公益價值。她並提及,知名科技業者為了掌握第一手碳權資源,不惜斥資前往非洲經營林地,顯示碳權布局已成為全球競逐的戰略高地。隨著國際供應鏈對碳足跡管理的要求日益嚴格,若企業能透過外交與經濟貿易管道主動布局碳權與碳中和策略,不僅可強化客戶及合作夥伴的信任,也能確保在跨國貿易中維持競爭力,實現企業社會責任與經濟效益雙贏的目標。王理事長進一步指出,企業推動永續策略,最關鍵在於建立可行且可量化的商業模式,不僅有強調公益精神的SROI(社會投資報酬率),若能以明確數據呈現節能減碳的成本效益及潛在收益,將大幅提升企業積極投入碳管理與國際減碳合作的意願。

戴中興在交流中指出,碳權不僅是環保工具,更是促進國際合作的創新外交語言。從過去的農耕隊、醫療外交,到今日的碳權技術援助,台灣可透過協助友邦國家發展藍碳(如紅樹林、海草床)、綠碳(如森林)、黃碳(土地利用)等自然碳匯,產生黃金認證的碳權,進一步銷售予台灣及全球對碳中和有高度需求的企業,透過公私協力的模式,即便未來有可能有外交現實等諸多複雜變數,只要導入其他非官方組織(如非營利組織或企業),仍能確保「援外永續 × 產業轉型」的落地經濟。

1711827

展望未來:專案小組啟動,共繪永續藍圖

本次會議討論了如何推動碳權合作的關鍵在於找出商業誘因、透過示範案例與平台媒合,以及依據國際標準構建可驗證成果。為加速計畫落地,建議外交部接續組成專案小組(涵蓋政府、學界、企業、外交等多元角色),橋接政府、產業界、國際NPO的媒合角色,共同運作並啟動示範專案,制定明確的里程碑。

與會者一致認為,透過這項創新性的「碳權外交」策略,我國能在國際舞台上展現對氣候行動的積極貢獻,並嘉惠本國廠商。期盼未來政府共同攜手第二部門及第三部門組成專案小組,分階段推進,盡速展現減權外交和國際碳權交易成果,讓臺灣以實績參與全球碳市場,並於地緣政治中掌握話語權,更能有效連結我國企業的永續發展需求與邦交國的綠色轉型潛力,共創互惠互利的永續未來。

瀏覽 241 次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