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回美國製造成效如何?應用材料評補貼政策邊際效益低微
記者孫敬/編譯
傳統觀念認為,美國政府一系列鼓勵晶片製造產能回流的激勵政策,最終會產生成效。然而,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扮演關鍵角色的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 AMAT),財務長Brice Hell近期驚人地表示,這些補貼措施的效益不高,且邊際效益低,此一言論引發市場高度關注。
應用材料是全球主要的半導體設備供應商之一,主要提供用於在晶圓基板上沉積薄膜的專業設備,全球高達八成的iPhone零組件在製程中,都曾使用過應用材料的設備。
延伸閱讀:輝達駁斥H20優先供貨傳聞 喊話H100、H200產能無虞

應用材料稱晶片需求來自市場而非補貼
「從最高層次來看,需求是由個人電腦、資料中心、智慧型手機等終端市場驅動。這些補貼所做的,只是讓客戶從台灣轉移到美國建廠,因此我們認為這在邊際上會有些許影響,但整體來說沒有太大的改變。」儘管Brice Hell對政策抱持懷疑態度,應用材料仍計畫在亞利桑那州投資約2億美元,也讓該公司在美國的累計投資超過4億美元,以提升其在美製造產能。
在補貼這個胡蘿蔔之外,川普政府也以大棒手段威脅,對未在美國建立實質製造據點的半導體業者課徵高額關稅。
與此同時,川普政府近日也採取了一項重大行動,將尚未發放的89億美元聯邦補助金轉換為對英特爾(Intel)的股權投資。為增加英特爾拆分晶圓代工業務的難度,美國政府更協商了一項為期5年的認股權證,若英特爾出售49%以上的晶圓代工業務,政府則能用每股20美元的價格,購買Intel額外5%普通股的權利,據傳美國政府也正考慮對其他半導體業者採取類似的策略。
此外,應用材料的財務長也坦承,公司在中國的市佔率確實受到打擊,原因正是來自於那些被美國商務部列入實體清單的企業,積壓了約4億美元的訂單,這些名單內的大多是被美國視為危害國家安全的個人或企業。即使面臨這些挑戰,應用材料在第三季表現依然強勁,淨營收年增8%達73億美元。
資料來源:Wccfte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