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創意產業的AI革命:當人工智慧遇見藝文創作|專家論點【鄭緯筌Vista】
作者:鄭緯筌(專欄作家,「臺灣電子商務暨創業聯誼會」共同創辦人,前「APP01」網站總監、《風傳媒》產品總監和《數位時代》雜誌主編)
2018年10月,一幅名為《埃德蒙・德・貝拉米的肖像》的AI生成畫作在佳士得拍賣會上以43.25萬美元的高價成交,震驚了整個藝術界。這不是科幻小說的情節,而是在真實世界所發生的事件。當生成式人工智慧開始創作詩歌、繪製畫作、編寫劇本、甚至譜寫交響樂時,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一個根本問題:創意的邊界究竟在哪裡?

就在幾年前,如果有人說機器能夠創作出具有情感深度的藝術作品,大多數人會嗤之以鼻,認為這不過是一個天方夜譚。創意,一直被視為人類最後的堡壘,也是區別人類與機器的核心特質。然而,隨著GPT-4、DALL-E、Midjourney和Stable Diffusion等AI工具的快速發展,這座堡壘正在被一點一滴地瓦解。
延伸閱讀:AI行銷革命:掌握核心素養、解鎖成功祕訣|專家論點【鄭緯筌Vista】
如今,一個沒有繪畫基礎的人可以透過簡單的文字描述,在幾秒鐘內生成令人驚嘆的視覺作品;一個從未學過音樂理論的創作者可以運用AI工具創作出動人的旋律;廣告公司的文案策劃師可以與AI協作,在短時間內產生數十個創意概念。這不僅僅是工具的升級,而是整個創意產業生態的根本性變革。
當AI開始「創作」時,我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什麼是真正的原創性?AI生成的內容能否被稱為藝術?創作者的價值何在?版權歸屬如何界定?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正是這些爭議讓我們更深入地思考創意的本質。
AI技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滲透到創意產業的各個角落,從傳統的廣告設計到前衛的數位藝術,從商業插畫到獨立音樂創作,幾乎沒有一個領域能夠完全免於這場技術革命的影響。
AI創作技術的快速發展帶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爭議,這些爭議不僅涉及技術層面,更觸及創意、藝術和人文價值的根本問題。
好比什麼是原創性?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在AI時代變得極其複雜。傳統觀念認為,原創性意味著從無到有的創造,是作者獨特思維和經驗的體現。但仔細審視人類的創作過程,我們發現所謂的原創,往往建立在對既有作品的學習、模仿和重新組合之上。
舉例來說,莎士比亞的劇作借鑑了大量前人的故事情節;畢卡索的立體主義融合了非洲藝術的元素;披頭四的音樂受到了美國藍調和民謠的影響。如果人類的創作都是在既有文化基礎上的重新詮釋,那麼AI透過學習大量作品後進行的創作,與人類創作在本質上有何不同?
某些批評者認為AI缺乏真正的意圖和情感,這是人類創作的核心價值。一幅畫作的價值不僅在於視覺效果,更在於畫家的情感表達和思想傳達。當我們欣賞梵谷的《星夜》時,我們感受到的不僅是色彩和筆觸的美麗,更是藝術家內心世界的投射。
對許多創意工作者來說,AI的出現不僅是在技術層面提出挑戰,更是身份認同的危機。如果機器也能創作出美麗的畫作、動人的音樂和感人的故事,那麼人類創作者的獨特價值何在?
當然,這種焦慮是可以理解的,但也可能過於悲觀。歷史告訴我們,每一次技術革命都會重新定義人類的角色,而不是簡單地取代人類。攝影的發明並沒有消滅繪畫,反而催生了印象派等新的藝術流派;錄音技術的普及並沒有淘汰現場音樂表演,反而讓音樂更加多樣化。
現在,一些前瞻性的創作者已經開始探索與AI協作的新模式。他們不再將AI視為競爭對手,而是將其當作新的創作工具。正如畫家學會使用新的顏料和畫筆一樣,現代創作者正在學習如何運用AI來表達自己的創意願景。
關鍵在於重新定義創作者的角色。在AI時代,創作者的價值可能更多地體現在創意指導、美學判斷、情感表達和文化詮釋等方面。換句話說,技術執行的重要性有可能正在下降,而概念構思和藝術指導的重要性則迅速上升。
面對AI技術的衝擊,創意工作者們正在探索各種應對策略。成功的創作者不是試圖對抗技術變革,而是學會與技術共舞,在新的生態中找到自己的獨特位置。
首先,創作者需要重新評估自己的技能組合,識別哪些能力在AI時代變得更加重要,哪些可能被技術替代。
概念構思能力,可說是創作的核心競爭力。AI擅長執行具體任務,但在理解複雜需求、把握文化脈絡、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等方面,人類仍然具有優勢。
審美判斷和品質控制,則是另一個重要能力。AI可以生成大量內容,但判斷哪些內容最符合項目需求、品牌調性和文化背景,仍然需要人類的經驗和直覺。專業創作者的價值在於能夠快速掌握最佳方案,並進行精細化的調整和優化。
跨領域整合能力變得愈來愈重要。現代創意專案的開啟,往往需要整合多種媒體形式和技術手段。但凡能夠統籌協調不同AI工具、整合各種創意元素、確保專案整體一致性的創作者,將在市場中具有很大優勢。
此外,情感溝通和故事敘述能力也是人類獨有的優勢。雖然AI可以模仿情感表達,但真正理解人類情感、捕捉文化細微差別、講述引人共鳴的故事,仍然是人類的專長。
一些成功的創作者正在發展出一套與AI協作的最佳實踐,這些經驗都值得我們借鑒。
請謹記,將AI視為創意夥伴而非威脅。成功的創作者,往往都強調心態轉變的重要性。他們不再將AI看作競爭對手,而是當作一個能力互補的協作夥伴。
當然,還要建立高效的人機協作工作流。這包括學會如何有效地與AI溝通,如何設計清晰的提示詞,如何快速迭代和優化AI輸出。許多創作者發現,與AI協作需要一套全新的技能,包括提示工程、結果評估與快速迭代等。
保持人類創意的獨特性,也相當重要。雖然與AI協作,但成功的創作者都不會忘記創作初衷,也很努力保持自己的創意聲音和風格特色。換句話說,他們使用AI來增強自己的創意能力,而不是被AI的風格所同化。
最後,則是需要持續學習新工具和技術。AI技術發展迅速,新工具層出不窮。創作者需要保持學習心態,及時掌握最新的AI工具和技術,但也要避免被技術綁架,始終以創意目標為導向選擇合適的工具。
換言之,在AI普及的背景下,創作者需要找到自己的差異化定位,建立獨特的競爭優勢。時序進入2025年7月,我們正處於創意產業變革的關鍵時期。AI技術的發展速度不僅超出多數人的預期,但同時也帶來了更多的機遇、挑戰和未知的可能性。
AI創作技術的發展是不可逆轉的趨勢。與其恐懼或抗拒這種變化,不如主動擁抱它,學會在新的環境中創造價值。
對於創意工作者來說,這是一個充滿挑戰但也充滿機遇的時代。那些能夠適應變化、持續學習、創新思維的創作者,將在新的競爭格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那些固守傳統、拒絕變化的創作者,可能會面臨被邊緣化的風險。
對於整個社會而言,我們需要在促進技術發展和保護創作者權益之間找到平衡。這需要政府、企業、創作者和公眾的共同努力,建立合理的法律框架、倫理規範和行業標準。
最重要的是,我們要記住創意的本質:它不僅是技術的展示,更是人類情感、思想和文化的表達。無論技術如何發展,這個核心價值不會改變。AI可以幫助我們更有效且精準地表達創意,但真正的創意靈感仍然來自於人類豐富的內心世界和對生活的深刻感悟。
在這個人機共創的新時代,讓我們保持好奇心和創造力,用開放的心態擁抱技術變革,同時堅守人文價值和創意精神。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AI技術的協助下,創造出更加豐富多彩、更有意義的創意作品,為人類文明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瀏覽 14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