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創新設計競賽看臺灣咖啡產業升級轉型:科技創意、技職教育與在地價值鏈的交織觀察|專家論點【郭啟全】
作者:郭啟全(明志科技大學 機械工程系暨機械與機電工程研究所 教授兼系主任與所長、明志科技大學 智慧醫療研究中心 教授、長庚大學 機械工程學系 合聘教授、明志科技大學 可靠度工程研究中心 教授)
從科技人才與產業創新的角度觀察,臺灣咖啡市場的升級也驅動了對跨域人才的需求,包括食品科學、感官評鑑、資料分析與營運策略等領域的專業融合,形塑出一個兼具傳統手藝與現代科技的知識密集型產業。臺灣咖啡文化興起,咖啡市場迅速成長,展現出多元化和專業化的趨勢。便利商店如City Café和Let’s Café的標語隨處可見,街道上經常能看到臺灣人手拿一杯咖啡,咖啡已經成為臺灣人生活品味和社交的一部分。隨著精品咖啡市場的擴大,消費者對品質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咖啡店更加注重咖啡豆的來源、烘焙技術和手沖技巧,致力於提供高品質的單品咖啡。星巴克(Starbucks)、路易莎(Louisa)、85℃等連鎖咖啡店佔據了重要地位,通過大量開設分店增加品牌影響力,並以穩定的品質和便利的地點吸引消費者。

根據筆者所蒐集之資料,咖啡豆烘豆機的主要類型包括熱風式、滾筒式以及紅外線烘豆機,各有不同的烘焙效果和適用場景。烘焙過程分為預熱、爆裂以及冷卻三個階段,每一個階段對咖啡風味的影響都至關重要。選擇烘豆機時需要考量容量、控溫精度、清潔維護和品
牌售後服務等因素。Hottop、Gene Café和Behmor是幾個知名的烘豆機品牌,各自有其優勢,適合不同需求的用戶。無論是家庭使用還是小型咖啡店,都能找到合適的烘豆機型。
亞洲物聯網聯盟、台灣愛咖啡推廣協會、職人咖啡設備、大佳雲端科技以及明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共同合作舉辦了一場創新的烘豆機設計競賽。今年,共有12組來自明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的學生進入了決賽。圖1為明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大學部三年級學生所設計之創新式咖啡豆烘豆機。評審團共由四人組成,兩人一組,分成兩批進行評分。筆者與來自業界的許老闆一起擔任這次咖啡豆烘豆機設計的決賽評審。
在擔任烘豆機設計競賽評審的過程中,筆者觀察到兩項值得深入探討的現象,這些現象不僅反映出學生在創新設計上的熱忱,也凸顯了臺灣科技教育在跨域整合與實作導向上的發展潛力。
首先,多數學生傾向於將多項功能整合進單一烘豆機設計,試圖創造「一機多用」的應用場景。然而,從工程設計與系統可靠度的角度出發,過度整合往往會導致系統複雜度上升與故障率增加。正如俗語所言:「有一好,無兩好」,設計過度追求全功能反而可能造成機構干涉、熱源控制不穩與維護成本提高等問題。筆者不禁聯想到30年前以色列研發的一款多功能3D列印機,由於整合過多製程模組,其可靠度無法達到商業使用標準,最終導致該機型逐步退出市場。
此案例提供我們一項重要啟示:在產品設計過程中,如何平衡功能性與系統穩定性,是設計者需謹慎考量的技術核心。其次,筆者深刻感受到明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學生在創意發想上的高度自由與想像力。其中,一位學生提出「販賣機式咖啡豆烘豆機」的構想,結合了現場烘焙、即時販售與使用者互動等概念,令人聯想到新加坡已商業化的「現榨柳橙汁販賣機」與「自動黃金販賣機」等創新應用。若該設計構想能透過感測技術、智慧控制模組與消費者介面整合加以實現,未來或將催生出一種嶄新的「即烘即售」咖啡供應模式。此構想不僅體現了「場域創新」與「即時製造」的潛力,更展現出學生們將設計思維延伸至智慧機械與服務科技領域的能力。從科技的觀點來看,這類設計競賽不僅是學術訓練的成果展示,更是培育科技創新人才與促進產學對話的重要平台。
烘豆機設計的技術本質橫跨熱傳導控制、機構設計、材料科學與人機介面設計,正是目前臺灣製造業從「精密加工」走向「智慧製造」所需之跨領域整合人才類型。透過競賽機制所激發的創意思維與原型實作,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實務設計能力,也為咖啡科技產業注入創新動能。
瀏覽 177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