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智慧與共生的AI未來|專家論點【張瑞雄】

作者:張瑞雄 台北商業大學前校長/叡揚資訊顧問

MetaOpenAI分別公布其最新AI藍圖後,人工智慧的未來輪廓正逐漸清晰。Meta執行長馬克·祖克柏宣示推動自我學習、幾近無人介入的「超智慧AI」實驗室,意圖打造一種「個人超智慧」,讓每個人都能配備自己的智慧助手。在此同時,OpenAI則專注於「推理模型」,致力於讓AI能解題、建立研究計畫,甚至提出人類尚未想到的新知。這兩條技術路徑,一條偏向人機協作的強化個體,另一條則試圖實現可自主創新與思考的泛用智能,但人類社會是否已準備好迎接一個AI不再依附於人類智慧的時代。

p3
人類社會是否已準備好迎接一個AI不再依附於人類智慧的時代?(圖/AI生成)

Meta的策略表面上訴求個人賦能(empowerment),實則瞄準的是平台控制力的未來延伸。祖克柏提出的「自我改進型AI」,也就是能夠自己進行學習與優化的模型,試圖跳脫「人類訓練AI」的傳統框架。他相信這種能力將是構築下一代產品與服務的關鍵,並指出Meta將藉由擴大在穿戴裝置(如智能眼鏡)的投入,使AI更貼近使用者日常。而這樣的發展,其實也透露出一個現實,AI從語言模型進化為「擁有感知」與「嵌入日常生活」的系統已成必然趨勢。

相對而言,OpenAI則展現出更濃厚的研究導向與實驗性思維。將AI視為一種尚未完全解開的推理工具,強調數學與程式語言能力的建構,將是發展通用智能(AGI)的基石。但這些突破雖令人興奮,也喚起另一層問題,當一個AI模型可以在無人引導下設計研究策略並提出原創見解時,誰來決定它所研究的方向是否符合人類整體利益?

兩家公司看似分道揚鑣,實則面對的挑戰如出一轍,AI能力快速提升之下,社會治理與倫理制度卻難以同步跟上。Meta強調AI應成為每個人的私人助理,而非集中控制社會資源的中樞智能,但其背後龐大的數據運算與硬體投資門檻,意味著這份「個人自由」仍掌握在少數科技企業手中。而OpenAI則逐步將實驗模型商品化,旗下語音、影像、程式編寫與多模態能力快速普及,當這些技術進入教育、醫療、金融等社會核心領域,對使用者的影響已不再是選項,而是被動接受的現實。

更深一層的問題是,這些AI的設計者與領導者們,其智識背景與價值觀是否代表了人類多元觀點?如OpenAI的研究主管本身即為頂尖程式設計與數學競賽好手,他們坦言自己的偏好深深影響了模型訓練與評估準則。這使人不得不反思我們所追求的智慧,是不是正在朝向一種特定文化與認知風格傾斜?若未來的AGI是根據精英競賽者的標準所打造,那麼它是否真正代表「人類智慧的整體」?還是只是另一種精英的自我複製?

從企業競逐的層面來看,AI早已不是純粹的科學議題,而是地緣政治與資本動能的延伸。Meta宣示將年資本支出提升至690億美元,OpenAI則持續吸納外部人才與擴展應用面向,這場賽局的勝負,不再只是誰的模型表現較佳,而是誰能建構出「更具延展性與獲利潛力」的生態系統。換言之,AI的未來不只是技術之爭,也是商業模式與社會治理之爭。

面對這樣一個變局,我們不應只關心AI能做什麼,更該思考我們希望AI「如何」為人所用?是成為個體的輔助者,還是社會的決策機器?是促進知識平權的橋梁,還是加速階級鴻溝的工具?當AI逐漸成為生活中無所不在的存在,我們必須儘早建立跨領域的對話框架與監管機制,以確保技術進展不以犧牲人類自主為代價。

AI的未來不只是幾間科技大公司的未來,而是全人類共同參與的命運抉擇。我們所需要的,不只是更強的模型,更是更清晰的願景、更穩健的制度與更深刻的反思。

re

Loading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