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台灣高度集中生產高階晶片 美視為嚴重國安風險|專家論點【劉佩真】

作者:劉佩真(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總監、APIAA院士)

晶片被視為21世紀的「新石油」,是推動所有高科技產業發展的關鍵。美國的AI、5G、量子計算和先進軍事技術等領域,都高度依賴於台灣製造的尖端晶片。如果美國無法確保這些關鍵零組件的穩定供應,其在全球科技競賽中的領先地位將受到威脅。尤其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已與半導體業高層討論上述構想,計劃要求晶片業者在美國生產的半導體數量,必須與其客戶自海外進口的數量相當,如果晶片公司無法長期維持1比1的比例,就必須繳納關稅等發言,皆強調晶片自主生產能力對於維護美國經濟安全的重要性。

image01

上述凸顯兩個重點,其一是單一來源過度集中可能一旦出現地緣政治衝突或供應中斷,美國及全球科技產業恐陷癱瘓,因而強化美方境內自主供給的半導體供應鏈就成為當務之急;其二是台灣半導體製造實力,特別是台積電先進製程的高度競爭力成為國際價值與戰略指標,在此情況下,未來台灣如何進一步鞏固護國神山不被虛化、先進製程生產重鎮仍應扎根於本土境內將是關鍵。

由於台灣尤其是台積電目前掌握全球領先製程晶片(如3奈米、2奈米等)的主要製造能力,以2奈米來說,2025年下半年量產的首發基地將以新竹寶山、高雄廠區為主,2026年月產能更將由2025年的4~5萬片提升至10萬片,確實讓全球科技產業高度依賴台灣;若一旦台海出現重大衝突或供應中斷,全球科技、汽車、醫療等關鍵系統都可能陷入癱瘓,這是美國等國極力防範的重要風險。

基於此,美國正極力藉由政治、晶片關稅,甚至掌握半導體重要生產要素來讓台灣加速將半導體上中下游供應鏈逐漸加大對於美方境內的投資,企圖轉移晶片製造能力與基地,就是期望降低對台灣過度依賴、加強供應鏈彈性,美國供應鏈重組的戰略意圖展露無疑。

整體而言,在美國政府投過大而美計畫的半導體投資抵減率的提升、高水準的晶片關稅等紅蘿蔔與棍棒政策齊下的狀況,包括台積電或其他台系半導體供應鏈在內的大廠,2025年以來確實有開始或加大於美國的投資,以符合美方推動備援製造能力回流美國的目標。

但因半導體是台灣的「經濟中央山脈」,是抵禦風險與保持自主的重要經濟屏障,故加碼投資美國之餘,台灣政府也需思考我國半導體業該如何持續穩固於全球第二大供應國的地位,以及先進製程仍需快速再拉開與其他競爭對手的差距,畢竟美方不斷祭出入股Intel 10%、力促Intel與Samsung聯手來抵禦台積電等策略,企圖瓜分晶圓代工的版圖,故建議台積電雖在美建廠,但仍需保留最先進技術核心於台灣,並在我國本地繼續深耕研發能力,同時透過與美日韓等夥伴合作,強化晶片供應鏈多元化合作,但避免政策過度依賴任何單一國家。

劉佩真

Loading

在 Google News 上追蹤我們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