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震盪之中尋找新的秩序|專家論點【張瑞雄】

作者:張瑞雄 台北商業大學前校長/叡揚資訊顧問

當前世界像是站在一座搖動的橋上,AI 的浪潮從四面八方湧來,讓人既期待也不安。人類正接近一個「職務消失」的年代,也有人相信科技終將帶來更高層次的合作與生產力,這兩種觀點交錯成今日的集體焦慮。「未來常常提前到來,只是節奏從不依照人的想像運行」。面對AI,有些行業正高速變動,有些工作卻比想像中更穩定。

C
AI 對工作的衝擊更像是一種「混亂中的重組」。(圖/AI生成)

勞動市場眼下的更迭並非全面性的斷裂,預測指出AI 對工作的衝擊更像是一種「混亂中的重組」,不是一場整齊劃一的淘汰,而是一張拼貼不一的新地圖。技術會重塑任務內容,而非一口氣消滅整個職業。同樣的現象也曾在電腦問世、網路普及時發生過,只是當今的節奏更快、更密集,讓不確定感成為常態。

AI 的實際使用與「理論上會被AI影響的職業」並不一致,寫程式與分析類工作的人廣泛採用AI,而行政類工作雖然「看起來」高度可自動化,現實使用量卻遠低於預期。結果是各職業間的風險與真實變化呈現錯位,使得現實影響更形複雜。

但值得關注的是,高科技公司裁員時將AI列為原因之一,引發輿論把單一公司的調整放大為全球趨勢。事實上,這些企業在疫情期間快速擴張,如今進行結構性調整,是經濟循環的常態。當公司處於成長放緩、利率提高、市場需求變動時,本就容易出現重整行動,AI在這當中更像是「被放大的一項因素」,而非唯一主因。

延伸閱讀:AI競賽與人類抉擇|專家論點【張瑞雄】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年輕人和某些行業確實感受更大的影響。新鮮畢業生因為缺乏職場經驗,在企業導入AI工具後,原本分派給初階人力的工作內容被取代,使他們更難跨入第一份工作。研究也顯示,辦公行政領域的求職者在AI工具推出後,失業風險短期內略為增加。這提醒各國政府與企業,在技術轉折點上,青年常是最需要支撐的一群。

但同一時間,AI是否能大幅創造新工作?全球市場調研機構提出三種未來職場樣貌,有的公司將以極少人力運作,有的公司會讓大量員工藉AI擴張生產力,也有一些行業會因此重新發明專業。這三種路徑可能同時發生,也可能在不同地區、不同產業呈現完全不同的樣貌。換句話說,未來並不是單一面貌,而是多軌交錯。

AI目前展現的特質不像過去的機械化自動化,而是擴大了「認知工作」與「創意工作」。它能閱讀大量資料、生成內容、分析模式,這類能力讓許多工作者能做更多事,也讓企業重新思考哪些任務由人執行更有價值。人類的直覺、情緒理解與社會互動仍是不可替代的領域,而AI提供的是一種新型的協作方式,把人的能力推向更高層次。

其中最值得警惕的並不是工作會不會被取代,而是企業與勞動者是否準備好應對不均勻的變化。如果政府沒有相應政策、教育系統未能跟上、企業忽視技能轉換,那麼工作混亂就會變成結構性的傷害。技術本身不是威脅,適應能力才是關鍵。

企業則必須採取更務實的態度,不把AI當作公關話術,也不將它視為唯一解方。真正成功的企業會同時思考技術升級與人力調整之間的平衡,並投入資源培訓既有員工,而不是僅依賴裁員來追求效率。新時代的競爭優勢其實來自「技術與人力的整合能力」,而不是盲目削減成本。

面對AI的工作震盪,人類最需要的不是恐懼,而是對未來的主動塑造力。世界正進入新的秩序,每一個人、每一個組織、每一個國家都必須在變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AI是挑戰,也可能是人類向上提升的契機。當我們選擇以冷靜與智慧面對它,就能讓技術服務人類,而不是讓人類成為變革中的受害者。

C 1

Loading

在 Google News 上追蹤我們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