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是躺平族也要很優雅 心理師解析Z世代年輕人常見困難
記者孟圓琦/台北報導
隨著時代演進,X世代、Y世代與Z世代不論是在人格特質、生活態度及壓力因應上,都展現出明顯差異。X世代強調努力拚搏、穩定成長;Y世代重視工作與生活平衡;Z世代在變動快速的環境中,更傾向尋求即時回饋與自我實現。根據力人心理治療所資深臨床心理師陳基榮多年經驗的觀察,面對高壓社會,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成為「躺平族」,非但不是逃避、而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藉由理解相關心理現象,有助於以更溫柔且尊重的角度看待每一個世代的身心需求,同時學習與自己和解。

Z世代最容易遇到「適應困難」
Z世代(1997年出生至今)普遍而言認知功能很強、懂的多且理解力強,但弱項反而會是在人際互動的能力。陳基榮指出,大概在2010年後出現的世代,常見即使在對坐的情況下仍以手機進行互動,如需進行實際對話或交際,Z世代青年可能較難掌握互動技巧。
陳基榮也提到,現在大部分年輕區間落在20幾歲左右的Z世代,可能在適應企業文化及組織的部分會比較困難。由於他們可能多會相對進到自我中心,有些事情常以自己的角度來看待,因此有時候在與其對話之際,通常心理師多會先去理解他的狀態和情緒,並適當地紓解情緒,進而引導多去看到其他不同層面,協助適應環境。
延伸閱讀:
躺平不是解藥!年輕世代有3大壓力源 心理師推薦2首療癒歌曲
抵抗憂鬱症但吃藥效差 身心科醫師:可能和「基因」有關
【職場二三事】3個跡象代表工作恐正在侵蝕身心健康
要領導Z世代員工 先釐清這項差異!
從X世代、Y世代,甚至是更前期的戰後嬰兒潮,通常多以「集體主義」在思考,因此大多很快就能適應也認同當下的環境,所以在面臨到Z世代之際,有時部分企業高管可能會不曉得怎麼教。陳基榮說,他最近常和企業端分享帶領這些員工的溝通方法,如何好好說、使其聽得懂,或是理解他們的想法。
由於戰後嬰兒潮、X世代或Y世代都以「團體」的文化為優先;Z世代則是以「個體化」及個人為出發點,陳基榮指出,和Z世代的溝通需要把他們視為平等,而不是以職權和位階來做壓迫,讓他們能夠適當地表達且願意去傾聽,此時再對其拋出建議才比較容易聽懂、也能夠認同,進而付諸行動來學習。

「躺平也沒關係」 從自我保護機制中應對並抓住機會
眼看目前大環境中,「躺平族」的現象廣泛出現在臺灣、大陸、日本、韓國和美國,逐漸成為備受關注的一項議題。陳基榮說,如果是制度上的環境問題,專業心理師就要引導他去思考,「這是你的能力可以改變的事情?」,避免耗費過多的心力處理不能改變的事,重點應先回到自己。
就算躺平,也要很優雅的躺平!其實所謂「躺平」是一種自我保護,在面對無法改變的無力感之際,允許並接納自己有這些情緒「是合理的」。但是若能在躺的過程中,不忘去培養自己的能力、不浪費時間,把重心放回到自己的身上,與其改變環境,不如改變自己。累積並儲備自己的能力等待機會,以利日後才有可能把握更多機會。
有鑒於此,陳基榮強調,通常他在做這方面的諮商時,也會讓個案們了解自己的特性和專長為何?自己未來的發展會是什麼?有哪些是可以讓自己在這個過程,以及相對不太友善或樂觀的環境中,能夠讓自己過得好一點點?不只是單純癱下來即隨波逐流,「而是引導他去創造他自己的未來。」
建議政府藉AI技術設置平台並優化分類需求
陳基榮有感而發地說,他很期待日後能看到政府建立一身心困擾資源的整合平台,除了能免去各種專線的服務品質不一、資訊混亂等狀況,可以即時提供有需要的民眾獲得最適切的資源,甚至媒合相關專業人員,「宜先協助個案釐清自身狀況,才能找到對的資源做後續處理」,並表示將會是一項值得的投資。
瀏覽 6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