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入股德國ZF集團電動車部門談判觸礁 外媒揭露卡關原因

記者彭夢竺/編譯

根據《路透社》查閱的文件顯示,鴻海科技集團(Foxconn)耗時2年,尋求入股德國汽車零組件供應商ZF集團(ZF Group)旗下部門的計畫,已於上月陷入停滯。主因是雙方在估值預期上存在巨大落差,且標的公司的債務負擔遠高於預期。

在ZF集團於10月宣布放棄剝離其動力總成技術部門「E事業部」(Division E)計畫的數日前,鴻海的盡職調查結果已經出爐。E事業部負責生產用於汽車領域的電動、傳統和混合動力系統。鴻海原本考慮收購其股權,作為擴展電動車(EV)業務的一部分。

鴻海尋求入股德國汽車零組件供應商ZF集團旗下部門的計畫陷入停滯。(圖/記者李琦瑋 攝)
鴻海尋求入股德國汽車零組件供應商ZF集團旗下部門的計畫陷入停滯。(圖/記者李琦瑋 攝)

盡職調查揭露:估值大幅下調

根據鴻海的交易顧問摩根大通(JPMorgan)準備的一份文件顯示,鴻海計畫受阻的關鍵在於盡職調查(due diligence)。

估值大幅下修:盡職調查後,E事業部的價值被估計為15億歐元(約合17億美元)至25億歐元,遠低於先前估計的35億歐元。

股權價值為負:更為關鍵的是,文件顯示在盡職調查完成後,E事業部的股權價值(Equity value)被認定為負值,而先前估計為13億歐元。

這份名為「Verde計畫—討論材料」的文件中,在財務發現的邊緣寫有一句評論:「如果股權價值為負,則交易告吹。」

高額債務成絆腳石:養老金負債超出預期

除了估值不符,E事業部被發現背負的債務遠超預期。ZF集團因過去的收購,本就面臨沉重的債務負擔。摩根大通的文件顯示,E事業部的淨債務被發現比預期高出近90%,達到驚人的41.77億歐元。

文件指出,修訂後的債務數字中,有9.447億歐元歸因於額外的養老金負債。

據ZF集團一份日期為2025年2月19日的文件,鴻海和ZF集團原本正在討論,若E事業部的股權估值達到26億歐元,鴻海將以13億歐元收購其股權。當時雙方也曾探討合資結構。

交易轉向:協商特定產品合作夥伴關係

雖然入股計畫停滯,但據一位直接了解內情的消息人士透露,ZF集團正與鴻海和其他有興趣的各方,就E事業部內特定產品的合作夥伴關係進行談判。

鴻海是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代工製造商,一直將電動車視為未來主要的成長動力。這次盡職調查結果和交易的停滯,可能會給鴻海擴大其電動車版圖的雄心帶來陰影。

鴻海和ZF集團均未對此報導發表評論,摩根大通也拒絕置評。

鴻海EV佈局持續 聚焦日本與巴士領域

近年來,全球電動車產業在政府補貼、排放法規收緊和消費者需求增長的推動下迅速發展。然而,該產業面臨供應鏈中斷、原材料成本波動以及市場需求不均等挑戰。鴻海在擴展其電動車版圖時也面臨過挫折,包括在美國製造電動皮卡車的合資企業,以及與中國吉利集團(Geely)提供汽車代工製造的合資企業進展不順。

儘管如此,鴻海仍在汽車領域持續尋求機會,特別是聚焦在日本:

2026年大洋洲上市: 今年5月,日本汽車製造商三菱汽車(Mitsubishi Motors)與鴻海子公司鴻華先進(Foxtron Vehicle Technologies)簽署備忘錄,將供應一款電動車型。該車型預計由鴻華先進開發,由裕隆汽車(Yulon Motor)在台灣製造,並於2026年下半年在大洋洲上市。

零排放巴士: 8月,三菱扶桑卡客車公司(Mitsubishi Fuso Truck and Bus Corporation)與鴻海也簽署備忘錄,將在零排放巴士領域進行合作。

底盤系統:去年,鴻海收購了ZF集團旗下乘用車底盤系統製造商ZF Chassis Modules 50%的股權,該筆10億歐元的交易「為汽車領域開啟了新的視角」。

此外,鴻海在7月宣布達成協議,將出售其於2022年收購的俄亥俄州洛茲敦(Lordstown)前汽車工廠,該工廠原本用於製造電動車。

資料來源:路透社

Loading

在 Google News 上追蹤我們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