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工百業用AI 詹文男、周顯光談台灣自研智駕船願景

媒體中心/台北報導

從「國艦國造」到「無人船駛向前線」,在地緣政治風雲詭譎、AI浪潮翻騰的時代,臺灣船舶產業將如何駛向智慧未來?數位轉型學院院長詹文男博士在《大師543》節目中,特別邀請船舶暨海洋產業研發中心(簡稱船舶中心)執行長、同時也是台灣離岸風機基礎暨海事工程協會理事長的周顯光博士,深談智駕船舶的發展現況、技術挑戰與戰略願景。

詹文男、周顯光談台灣自研智駕船願景
詹文男、周顯光談台灣自研智駕船願景

船舶中心原為十大建設下成立的聯合船舶設計發展中心,起初僅服務中國造船(現為台船公司),後隨著業務擴展與國家政策推動,轉型為服務全台船舶與海事工程的法人機構。目前肩負三大核心任務:一是「國艦國造」政策主力設計者;二是配合離岸風電的海事工程支援;三是發展具未來戰略意涵的「智慧船舶」,其中尤以「智駕船」最為關鍵。

周執行長指出,智駕船發展涵蓋三大技術核心:感知、決策與控制。這些年台灣在此領域已有七八年研發歷程,早期關注於商業應用,近年則因俄烏戰爭讓「無人船」成為軍事焦點,推動動力從運輸轉為國防。他直言:「相較於車輛,船舶在海上沒有明確車道,決策邏輯複雜許多。」尤其自動避碰、國際規則遵循等,更加劇了技術落地的門檻。

不過,若轉向軍事應用,反而簡單得多。周顯光透露,國防領域的無人船目標明確、通訊需求高,決策邏輯單純,是目前技術能迅速轉化的場景之一。「對台灣而言,第一線的威脅來自海上,無人船比無人車或無人機更具急迫性。」

目前,船舶中心已成功完成三階段「沙盒實驗」:從高雄愛河內的自駕遊船、到港口內的移動測試、再至外海情境模擬,逐步建構可應用的技術驗證體系。例如在河港內以悠遊卡啟動的自駕接駁船,或是模擬歐洲遙控船長在遠端操作多艘船舶的實驗平台,這些案例都為未來商轉鋪路。

然而,真正落地的關鍵,在於國際標準的建立與驗證機制。周顯光坦言:「再好的技術,沒有國際認可的安全驗證,也無法商業化。」船舶中心目前已參與國際協會的55種航行情境設計場景,並開發「Hardware-in-the-loop」模擬平台,期望作為未來國際通行測試標準的示範案例。

值得一提的是,智慧船舶的商業利益不只在節省人力,更在於徹底翻轉船舶設計思維。若能完全無人化,便無需設置生活空間、通道與安全設施,預估可釋放約15%船艙空間,進而提升運輸效益、降低成本。

訪談尾聲,周執行長也分享其「堅持與選擇」的人生哲學。從學霸到國手、從造船研究到法人治理,他以身作則實踐「專注與持續」的價值。他說:「運動訓練讓我學會堅持,造船工作讓我學會聚焦。兩者如同船的動力與舵,缺一不可。」

在AI與地緣政治交錯的時代,周顯光與船舶中心的努力,正在為台灣打造出一條屬於自己的智慧航道。不論是國防或產業,這艘由科技與信念所驅動的智駕船,正迎風啟航。完整專訪

Loading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