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推動AI機器人上工職場 中國規劃上兆元人民幣基金
在全球製造業競逐智慧轉型的浪潮中,中國政府再度加碼押注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產業。北京計劃投入數百億元人民幣的補貼與稅收優惠,推動 AI 機器人加速進入工廠、物流、醫療等職場。此舉不僅凸顯中國企圖在全球自動化競賽中搶得先機,也顯示「人機協作」將成為下一波產業革命的核心關鍵。

設置兆元發展基金 中國搶下人形機器人市場先機
中國正大舉推動 AI 機器人進入製造業,據公開資料,僅過去一年就已投入超過 200 億美元的補貼,並計畫設立規模達人民幣 1 兆元(約 1,370 億美元)的基金,專門支持機器人與人工智慧新創。這些資金主要用於研發支持、設備更新與生產規模擴張,目標是在未來十年內讓人形機器人成為製造業核心力量之一。
在政策驅動下,中國本土廠商已快速降低成本。例如部分機型的單價約 12,000 美元,遠低於 Tesla Optimus 5 萬至 6 萬美元的市場預估價,顯示中國在「平價人形機器人」市場具備競爭力。
本土供應鏈、數據資源優勢 完整機器人產業鏈
中國機器人產業另一大優勢在於本土供應鏈的完整性。從伺服電機、感測器到 AI 晶片,多數零組件已實現國產化,這讓中國企業能以更低成本快速疊代產品。
此外,中國在數據資源上的優勢同樣明顯。上海、深圳等地建立「數據訓練場域」,讓機器人可透過實際任務生成大量運動與交互數據,這些真實資料集成為演算法快速優化的基礎,幫助新創公司更快將產品推向市場。
靠實力還是靠政府?產業轉型或成中國挑戰
專家認為,中國推動 AI 機器人進入製造業,目的不只是降低人力成本,而是要提升製造靈活性與品質穩定性。例如在 3C 裝配、汽車零件檢測與物流分揀等環節,人形機器人可取代部分人力,減少錯誤率與提升效率。
美國銀行預估,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到 2030 年可能達到年銷售 100 萬台,中國的積極投入或將讓其在產能與成本上占據優勢。不過,外界也提醒,過度依賴補貼可能造成資源浪費,中國若要真正實現「機器人強國」目標,仍須在核心演算法、晶片與國際市場拓展上持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