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進軍醫療領域 醫院壓力有望紓解

記者黃仁杰/編譯

全球醫療體系正面臨前所未有的人力缺口,麥肯錫健康研究院預估到2030年,全球醫療人員將短少至少一千萬人。美國醫學院協會更指出,美國在2036年前恐缺乏高達8萬6000名醫師。在預算緊縮、偏鄉醫院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如何「用更少的人力完成更多事」成為各國醫療體系必須解答的問題。專家認為,機器人正逐步走進醫院,從手術房到走廊,都可能為醫療現場帶來關鍵改變。

OTSAW high quality featured
OTSAW 創辦人凌明霖指出,與其把機器人當成人力替代,不如視為跨部門的支援系統。(圖/OTSAW提供)

手術機器人加速發展 成本下降推動普及

近年手術機器人的應用明顯增加,過去由直覺外科(Intuitive Surgical)獨霸,如今已有多家公司投入,包括 SS Innovations、Medtronic、Cambridge Medical Robotics 等,競爭使得成本逐漸下降。SS Innovations 創辦人史瑞瓦斯塔瓦(Sudhir Srivastava)表示,新技術持續整合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並開啟遠距手術的契機。藉由高速網路與即時操控,專家醫師可遠端指導新人上台,甚至在必要時直接接手,這不僅擴大病患獲得專業醫療的機會,也讓手術團隊能邊學邊做,提升信心與技術。

疫後物流機器人崛起 減輕醫護繁瑣工作

新冠疫情讓醫院大規模導入物流機器人,既降低感染風險,也因大量人員流失而凸顯自動化的重要性。OTSAW 創辦人凌明霖指出,與其把機器人當成人力替代,不如視為跨部門的支援系統。過去醫院常出現各科室各自負責運送的重疊人力,如今透過機器人集中處理,再把人力轉移到更接近病床的照護任務。這樣的流程再造,不僅提升效率,也讓醫護人員有更多時間直接面對病人,強化醫療品質。

降低成本與培養人才 才能推動醫療新局

在物流機器人領域,OTSAW以規模化量產與租賃模式降低門檻,讓醫院從第一天就能節省成本,部分醫院甚至能在30天內回收投資。而在手術機器人方面,SS Innovations也以低成本系統打入市場,擴大普及性。不過,隨著廠商數量增加,能操控與設計機器人的專業工程師卻難以招募,專家認為,建立培訓與教育體系是未來必須面對的挑戰。

儘管機器人技術快速進步,醫療仍無法完全脫離人的角色。史瑞瓦斯塔瓦強調,未來五到十年內,手術仍需醫師全程參與,機器人將是輔助與強化的角色,而非完全取代。對醫院而言,物流機器人同樣不是冷冰冰的自動化工具,而是讓人力重新配置的契機。專家一致認為,唯有人與機器協作,才能在醫療現場實現真正的效率與關懷。

來源:the robot report

Loading

在 Google News 上追蹤我們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