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助攻!天文學家靠百年理論找出失落行星

記者林育如/編譯

美國太空總署哈伯太空望遠鏡(Hubble)意外在資料庫中「挖出」一顆漂流在銀河系中的「流浪行星」,這項發現也多虧了百年前愛因斯坦提出的廣義相對論,替現代天文學家提供了一把觀測無光天體的鑰匙。

2 19
美國太空總署哈伯太空望遠鏡發現一顆漂流在銀河系中的「流浪行星」。(圖/AI生成)

Space.com》報導,這顆編號為「OGLE-2023-BLG-0524」的行星,並未圍繞任何恆星運行,屬於「流浪行星」(rogue planet),也就是沒有母恆星照亮、自由漂浮於銀河中的孤獨天體。天文學家推測,這些行星可能因系內重力擾動或外力干擾而被拋出原有軌道。

由於缺乏母恆星,傳統透過行星凌日時觀測光線變化的方式無法捕捉這類行星。不過,早在1915年,愛因斯坦提出的「重力透鏡效應」提供了突破口。該效應指出,當一個具有質量的天體通過背景星前方時,會因引力彎曲空間進而放大其後方星體的光芒。這也使得即使是不發光的行星,也能在短時間內「露出蹤跡」。

根據研究團隊成員、華沙大學天文學者Mroz表示,這起重力微透鏡事件僅持續8小時,是目前觀測紀錄中最短之一,顯示透鏡天體可能為質量相當於海王星或土星等級的流浪行星,距地球約1萬5千至2萬3千光年,位於銀河盤或銀河核區域。

此次事件最初由波蘭「光學重力透鏡實驗(OGLE)」發現,韓國「重力透鏡望遠鏡網(KMTNet)」亦有獨立觀測。團隊利用哈伯1997年的影像資料回溯檢視,確認當時若該行星有亮星伴隨,應能辨識。但結果未見恆星光點,進一步排除約25%至48%的可能伴星模型,增添該行星「單獨漂浮」的可能性。

延伸閱讀:
外太空也會打嗝?天文學家追蹤22年發現脈衝星神祕「轉速故障」
BOAT揭宇宙最強爆炸祕密 多層噴流挑戰傳統理論
史密森尼航空暨太空博物館五大展廳盛大重啟 航太迷湧入搶看
七月底星空璀璨!三大流星雨接力登場 把握良機「賞流星」

研究人員坦言,目前仍無法完全排除行星可能與遙遠母恆星保持寬軌道關係,不過未來10年內,隨著背景星與行星的視角位移增加,科學家有望透過哈伯或地面大型望遠鏡進一步釐清身分。

這項發現全靠研究成員Mateusz Kapusta偶然在整理微透鏡事件資料時發現,Mroz笑說:「這完全是個幸運的插曲,但我們相信,哈伯累積的資料中,還藏有更多等待發現的流浪行星。」

資料來源:Space.com

Loading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