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煉金術揭祕:新研究發現老行星「不夠鐵」 地球是進化的產物
記者林育如/編譯
我們熟悉的地球,並非宇宙的標準模板,而是銀河演化的「後期傑作」。根據最新刊登於《天體物理學期刊快報》(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的研究,隨著銀河中恆星一代代誕生、死亡並釋放重元素,行星的組成都在悄悄改變。研究指出,年輕行星像地球更致密、核心更大,而古老行星則「不夠鐵」,密度偏低。

這項研究由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天文學者傑森・史蒂芬(Jason Steffen)領導。他表示:「形成行星的材料,是由不同壽命的恆星鍛造而來。我們的結果顯示,早期宇宙形成的岩質行星密度較低,而生命所需的關鍵元素,是隨時間慢慢到位的。」
研究團隊建立了一個全新的銀河化學演化模型,模擬恆星如何影響行星構成。結果發現,質量大的恆星壽命短,但能在短時間內製造並釋放大量氧、矽、鎂等元素,這些是行星地殼與地函的主成分;而低質量恆星壽命長,晚期才釋放鐵與鎳等重金屬。這種時間差導致早期形成的行星核心較小、密度低;隨著銀河金屬含量增加,後期形成的行星才有更多鐵與鎳,核心比例變大,也更接近地球的結構。
模型顯示,銀河誕生後約1至5十億年間,鐵含量幾乎翻倍,行星密度隨之提升。研究也指出,早期行星的鎂矽比(Mg/Si)較高,這使它們的岩石貧矽、地殼厚重,不利於火山活動與板塊運動,降低了潛在的宜居性。
延伸閱讀:
泰坦衛星化學規則大翻盤!氫氰酸冰竟能與液態甲烷混合 顛覆科學常識
地球終結倒數!科學家預測再過10億年將熱到海洋蒸發無法居住
新澤西UFO真相大揭露!竟是美軍承包商秘密試飛載人無人機
換句話說,宇宙初期形成的行星「原料不全」,難以孕育生命。只有在銀河經過數十億年的「金屬升級」後,地球這樣的行星才可能出現。史蒂芬說:「這意味著生命的條件並不是宇宙一開始就具備,而是隨著時間逐步成熟。」
未來,隨著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與歐洲太空總署的PLATO任務收集更多系外行星數據,科學家將能更準確重建銀河的化學演化。屆時,每一顆岩質行星都不只是世界,更是記錄銀河歷史的「宇宙化石」。
資料來源:Phys.org、UNLV、Universe Today